近期多位老板不约而同重读德鲁克,从制造业到互联网、连锁经营皆如此。过去偏爱稻盛和夫、王阳明,如今转向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背后折射出企业面临转型压力与深层思考的觉醒。

微信扫一扫

重访德鲁克:下行周期中的管理哲思

文|番蛋大叔 智度学堂 20小时前
38

最近跟几个老板聊天,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我最近在重读德鲁克”,这句话我听了不下十次。有做制造业的,有搞互联网的,还有开连锁店的。过去他们书架上摆的是稻盛和夫,是王阳明,现在却不约而同地翻起了这位“管理学之父”的著作。

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德鲁克?

其实答案就藏在当下的经营环境里。

五大派系,各有各的时代烙印

中国企业家找思想引领,基本逃不出五大派系。

第一派是稻盛和夫派。“付出120%的努力”,这话在经济上行期特别管用。那时候市场在扩张,机会遍地都是,你拼命干就有回报。但现在呢?很多老板跟我说:“我付出200%的努力,能保住去年80%的业绩就不错了。”

稻盛和夫的斗魂,需要一个前提——斗完了得有结果。可现在这个环境,你斗得头破血流,市场就是不给你正反馈,这时候再谈斗魂,员工只会觉得你在画饼。

第二派是王阳明派。“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些话特别受那些赚了第一桶金的老板欢迎。为啥?因为做生意这事,尤其是早期野蛮生长的时候,多少都有点原罪。越是心里不踏实,越要找个精神寄托。

我认识一个房地产老板,办公室挂着王阳明的画像,天天研究心学。但去年开始,他把画像收起来了。“现在哪有心思研究心学,先活下去再说。”

第三派是国学派。这派的好处是啥都有,你要权谋有厚黑,要运势有风水,要修为有儒道佛。智慧是有了,就是离解决实际问题远了点。

一个做外贸的朋友,前两年天天研究易经,说是要“顺天应时”。结果呢?汇率一波动,订单一取消,易经也救不了他的现金流。

第四派是毛选派。特别是想二次创业的,都喜欢从革命征途中找力量。“农村包围城市”就是下沉市场,“统一战线”就是生态合作,对应起来确实有启发。

但问题是,革命时期是增量博弈,大家一起打天下。现在是存量博弈,你多吃一口,别人就得少吃一口。这时候光有革命精神不够,还得有精细化管理。

第五派就是德鲁克派。

为什么偏偏是德鲁克?

德鲁克不像其他几派那么“性感”。

他不跟你谈心法,不跟你讲玄学,也不给你打鸡血。他就是冷静地告诉你:管理是一门科学,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

“管理不是艺术,而是实践。”

这话放在增量时代,可能没多少人在意。那时候机会太多了,管理粗放一点没关系,反正市场会掩盖所有问题。

但现在不一样了。

一个做SaaS的创始人跟我说:“过去我们获客成本300块,客单价3000,怎么做都赚钱。现在获客成本涨到800,客单价还在降,这时候你不精细化管理,就是等死。”

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里有句话特别扎心:“利润不是企业的目的,而是企业生存的条件。”

过去大家追求的是增长,是规模,是估值。现在呢?活着就是硬道理。而要活着,就得回归管理的本质——如何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

德鲁克教会我们什么?

我最近重读德鲁克,有几个感受特别深。

第一,目标管理不是口号,是生死线。

德鲁克说:“如果你无法衡量它,你就无法管理它。”这话在今天格外重要。

我认识一家传统制造企业,之前的目标就是“今年要大干一场”。什么叫大干?没人说得清。后来按德鲁克的方法,把目标分解成具体指标:库存周转率提升20%,次品率降低到1%以下,人均产值提升15%。

结果呢?在行业普遍下滑的情况下,他们的利润率反而提升了3个点。老板说:“以前是凭感觉,现在是看数据。数据不会骗人。”

第二,人不是成本,是资源。

很多企业一遇到困难就裁员,以为这样能降成本。但德鲁克告诉我们:“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

一家做跨境电商的公司,去年订单下滑30%。老板的第一反应不是裁员,而是让运营团队转做私域,让采购团队开发新品类。“人还是那些人,但创造的价值翻了一倍。”

这就是德鲁克说的:管理的任务是让普通人做出不普通的事。

第三,创新不是赌博,是系统工程。

很多老板觉得创新就是赌一把,赌对了一飞冲天,赌错了一败涂地。但德鲁克说:“创新是有组织、有系统、理性的工作。”

怎么理性?他给了七个创新来源:

  • 意外的失败和成功

  • 不协调的事件

  • 程序需要

  • 产业和市场结构变化

  • 人口变化

  • 认知变化

  • 新知识

你看,这不是拍脑袋,而是有方法论的。

下行期的管理智慧

德鲁克最厉害的地方,是他经历过多次经济危机。他知道企业要穿越周期,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扎实的管理。

在他看来,下行期反而是修炼内功的最好时机。

为什么?因为上行期大家都在抢地盘,谁有空搞管理?订单多到做不完,管理粗放点也没关系。但下行期不一样,市场不再宽容你的低效,这时候谁的管理水平高,谁就能活下来。

“在繁荣时期,企业经营不善的问题会被掩盖;只有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

一个做消费品的朋友,去年开始用德鲁克的方法重新梳理业务。他发现公司60%的SKU只贡献了10%的利润,果断砍掉,集中资源做核心品类。结果库存降了40%,毛利率提升了8个点。

“以前觉得品类越多越好,其实是自己给自己挖坑。”

管理的本质是常识

德鲁克还有个观点特别打动我:管理的本质是常识。

什么意思?就是那些朴素的、基本的道理,往往最有用。

比如:

  • 顾客是谁?他们需要什么?

  •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 如何持续创造价值?

这些问题看起来简单,但多少企业真正想清楚了?

我见过太多企业,天天研究新概念、新模式,却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结果呢?风口来了飞不起来,风口过了摔得最惨。

德鲁克说:“回归基本面”。什么是基本面?就是扎扎实实做好产品,认认真真服务客户,踏踏实实管理团队。

这些事不性感,不酷,但管用。

重读德鲁克的三个建议

如果你也想重读德鲁克,我有三个建议。

第一,带着问题读。

不要把德鲁克当成心灵鸡汤,而要带着具体问题去读。比如:

  • 如何提升人效?

  • 如何做目标管理?

  • 如何系统性创新?

每读一章,就问自己:这个方法能解决我的什么问题?

第二,读了就试。

德鲁克最反对的就是“知行不合一”。他的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的,也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哪怕只是一个小改进,比如把会议时间从2小时压缩到1小时,把汇报从PPT改成一页纸,都是进步。

第三,慢慢来。

别指望读完德鲁克就能立刻逆袭。管理是慢功夫,需要日积月累。

就像德鲁克说的:“管理不是魔术,而是努力、决心和判断力。”

写在最后

经济下行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方向。

当市场不再给你惊喜,当增长不再唾手可得,我们更需要回归管理的本质。不是因为管理能创造奇迹,而是因为只有扎实的管理,才能让我们在寒冬中活下去,在春天来临时跑得更快。

德鲁克80年前写的书,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不是因为他能预见未来,而是因为他看透了本质。

潮水退去,石头显现。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智慧,才是真正的宝藏。

如果你也在经营的迷茫中寻找方向,不妨翻开德鲁克。不求醍醐灌顶,但求每天进步一点点。

毕竟,伟大的企业都是熬出来的。而要熬过寒冬,你需要的不是鸡血,而是方法。



以上内容来自智度学堂推送

分享 0 曝光 792 浏览 38 互动 0
填写资料获支持

为了更好的帮助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杭州电子商务研究院(eb.ac.cn)组织了专家资源为企业的在数字技术营销(Martech)、智能制造(ERP)、客户管理(CRM)、数据资产、AI知识库管理(EKP)、品牌与知识产权保护及IP打造等专业领域提供公益咨询、辅导服务。 我院成立了“2B2C数智联盟”企业家社群,欢迎C✘O们加入。 填写以下信息后,将有工作人员与您联系。

{{item.label}}
支持 反馈 管理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我微信

微信号
复制微信号

打开微信加我好友

杭州电子商务研究院

通过微信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