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们要跟俞敏洪学的还很多,譬如:如何访谈高人李娟?
这些天董宇辉采访李娟的事儿,在网上沸沸扬扬,我翻了12个自媒体的评价,有10个是清一色的批评董宇辉的,如:真文人与假文人、附庸风雅云云,观点几乎雷同,甚至话术都一样...有2个是批评李娟的,话术也基本一样,认为其性格内耗有问题。
这就好像在企业里面,有些人在你面前说其他同事坏话一样,不能轻易信,尤其是如果都在步伐一致的、话风一致的说这个人坏话,更要警惕。
于是乎,我自己翻阅了董宇辉访谈李娟的全部过程,其实跟什么附庸风雅、真假文人也没大关系。网络上对董宇辉的批评之声,过于尖锐且偏颇,特别是某些大号媒体,似乎故意在对其特定片段做过度解读与放大,以制造话题爆点,进而在全网范围内引发连锁反应。
随后众多自媒体,从退休老年人到在家看孩子的以及高中没毕业的自媒体都参与进来,一本正经的批判董宇辉,也继而引发更多网民参与到这股风潮之中。这种不明真相的群体现象,令人忧虑:信息时代的碎片化误导与快速传播,往往容易催生非理性的舆论风潮。董宇辉和李娟都是受害人,但董也要知道,兴于流量也可能会被流量反噬,参考他们的一些行业前辈便知。
虽然我不是董宇辉的粉丝,尤其是我认为他的书读的确实还比较浅,但是对于31岁的董这么苛刻的大规模的批判,不合适、不正常。人们须要对董保持一定宽容,大多数人去访谈可能都达不到人家那水平,人和人的沟通需要经过了解、理解、碰撞与共鸣的过程。
其实你去看完整的访谈,这片段前后衔接起来就很自然。网上一查发现,李娟是人民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得主....
访谈这种极有思考深度的人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很难,小董应该说发挥的相对不错了,在过程中董宇辉“用尽了全身解数”在访谈这位“社恐”高人,整个访谈过程基本比较完整,而且有一些好的火花出现,也有启迪,阅读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尤其是对于孤独者,那些社交高手们说爱看书,还有一些人在推荐书,我真的不太相信...第一,有时间看书么?第二,阅读习惯往往属于孤独者,不管是生活中还是思维境界中的孤独,而他们并不孤独。
有一送水工,以前要借酒意缓解日间辛劳方能入眠。然而,自与李娟的文字结缘后,他睡前的伴侣悄然换成了书页间流淌的坦率、温情与智慧,酒精则逐渐淡出了他的夜晚。
只是小董在有些环节乱了阵脚,大段大段的靠主观临时应对(毕竟你还不是罗永浩啊兄弟,那家伙随便一扯都是一车的货,其实我认为未来罗永浩和董宇辉大概率会合作,可能现在就在合作了,不过没放在明面上罢了)。
举个例子,他提的一些问题非常主观性,如迷雾中蜿蜒小径,难以捉摸其确切指向,这让对方就难以回答,可能会答的很飘,接下来根本接不住,而且对方对于这种意外的问题也接不住,显然没做过特意准备,譬如,“你对文字的把控是怎么学来的?”这问题让我回答也得开始思考人生了.....
至于李娟所谓的“一坨赞美”,其实李娟清楚,大家心里都清楚,那大概率是董宇辉们提前写好的“一坨台词”,这些不必过于夸大也不必解释;
把李娟对董的每一个提问后的反应认真解读时你会发现,李娟这是一非常有哲学深度和独立思考力、内部构思世界极为庞杂而缜密的人,董想要凭借一己之力即兴发挥访谈难度极大,因为思想层次你很难跟她直接对话。
你自由不过她。她只能把你带跑偏了。
我也喜欢读哲学、文学与历史,所以我能感同身受李娟每次在沉默时,绝不是语塞而是在深度思考,这一点你会发现乔布斯和马斯克也是如此,这些都不是常人,他们不愿意敷衍回答、否则下一个问题将越来越难以逻辑自洽,他们对问题诚恳、对真相本身坦诚。
再者董宇辉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李娟要不断“否定”自己。李娟说,她敢于否定自己,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其实对于她来讲,这真的是属于自夸。
李娟口中的否定不是口语中的负面评价的意思,我理解她大概率讲的是哲学意义上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在否定旧事物的过程中孕育产生。从肯定中必然内在地发展出“他物”,即“第一个否定的东西”。这次否定直接来自最初的肯定,是对肯定的否定,它在本质上不是空虚的否定,而是把肯定包括于自身之中,“留藏并保持下来”。
所以,这种高人,如果你没有一定的理解层次很难对她访谈,本来她在高处傲娇,你非得把她拉到山脚说你有多可怜,要对自己好一点。那李娟也只能在访谈中不断的无奈说“好吧、好吧...”
尤其作为内容创作者,李娟在文学创作中恰恰需要这种“否定”从而激发内在新生灵感,犹如她在访谈中已然在不断强调:如果按照之前的写法,她仍然可以写的很好,但是她觉得无趣了。
这一点,作为长期写作的我,同样感同身受,如果有一些专业主题我一次写明白了,就确实没兴趣再写下一篇了、浪费时间。
也恰如李娟所说,如果一个人满足了,那么他已经接近死亡了。写作生涯同样如此,在写作的路上,我们一直在寻找新世界。我之前也没看过李娟的作品,但我觉得这个人写的书一定值得读,她对于文字的准确性与观点的诚挚性有非常高的要求。
至此,我想已全然推翻那些自媒体给我留下的对李娟的刻板印象,明明是一个大师居然被误解为了“社恐”、“语塞”甚至“性格有问题”,她的处理矛盾的内在能力是非常强大的,不过她孤独,我能感到,我也孤独,因为真正能深入交流的人很少,聊得越多越费心力、然后发现对方不太理解,就更加孤独,还是不如孤独。
所以你看到董访谈她的结果即是如此,更加孤独。你看,这就容易被人误解为孤僻、不合群、无情无义、不识抬举,其实不过是很多社交太消耗能量,对我们真的是没意义的罢了。
好,李大师就谈到这儿,你会发现,一般人聊不动。但我昨天又看了俞敏洪对李娟的访谈。我建议大家有空可以仔细研究一下俞敏洪对李娟的访谈全过程,就访谈本身来说,非常专业。我从事顾问工作和企业管理工作近20年,访谈几千场应该不止了,所以对方访谈的是否专业以及很多细节是否靠谱一看便知。
相比来说董这方面经验明显不足,董的擅长在于即兴发挥对一些局部主题的星光感悟以及发挥储备的一些美丽辞藻(这是老师的技能),但是访谈这个事儿它是个专业的活儿,董也好,之前翻车的程前也好,这方面都有明显的经验不足。
首先,你是采访者,不是主角,这个定位一定要清楚,一定不能太有随机性(老罗除外,那老兄反应太快了、又是个社会油子,跟郭德纲似的,什么话头都能接回去)、更不能抢风头(参考老罗访谈冯唐,妥妥的把C位让给冯唐,老罗谦虚低调做绿叶)、这尤其遭人反感,采访者是穿针引线的人、是带领主角走完这个舞台的人;
其次,采访者你得有专业的工作方法,譬如,访谈前要做好双方沟通风格与原则的心理建设、做好本次访谈的基调设计与各个交流主题、及其逻辑关系的沟通,而董的这次访谈太仓促了,他自己都说马不停蹄的过来,而李娟那边更是刚下飞机就到现场,并表示跟陌生人见面一样,这确实就很尴尬,暖场就要暖好久;
再者,全过程要做好控制,要按部就班的聊准备好的主题大纲,如果不是罗永浩就不要过于信任临场发挥,包括我在内,我也不能全都依赖临场发挥,尤其是面对层次越高的人越要中规中矩,因为你一旦放开,他比你还开,而且不是他能不能接住你的话题的问题,而是你能不能get到他说啥的问题能不能接住他的问题了,他们的阅历更深、思考维度更高,然后你还要Hold场子,这就必然出现一种程前现象...
当然,程前更惨,人设直接被干崩了,其实我觉得老周也不是为了干崩程前,问题是程前把主角和配角一个人都在演了,失去了当时采访者的本位,要跟被采访者争雄成为观点发表者,而且对方是红衣大炮,结局都能想象得到。段位差距太大,老周一开炮那跟原子弹打迫击炮一样,一不小心就直接把对方干平了,而且老周已经很收着讲了,真不能太怪老周,老周当时都提出来了,要么我做主持(绿叶)?老周被请去就是要做红花的。
董也犯了类似的错误,不过李娟的思维层次更高,世外之人不愿争执。
名人说话还是要很讲究点分寸,尤其是对年轻人,你看李娟就做得很好、很克制,毕竟,叔叔、阿姨在嘴活儿上赢了侄子侄女不是什么水平。而且事后,李娟还主动发公众号表达对网民网爆董宇辉的担忧甚至不满。
我想,老周肯定也忏悔过,但没办法,采访话头儿逼到那里了,一不小心下手下重了。一码归一码,老周敢于直面、硬刚各种不平事,这一点是很赞的,这个社会需要些硬捌之气胜过太监气。但是毕竟年纪大了,消消气。
建议经常要采访、访谈别人的董宇辉们好好学习一下俞敏洪之前是怎么访谈李娟的,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细节:
做好充足的访谈前沟通,显然那次俞敏洪访谈前跟李娟都勾兑好提纲了,而且双方做了比较充足的话术准备,俞敏洪按照顺序逐一、老老实实的推进,所以我们看到整个访谈过程整体来说是顺畅的。
俞一开始是先跟李娟打招呼,然后请李娟跟在线观众打招呼,显然这是既定步骤,大家都有准备。但李娟有些紧张不知道怎么操作,但俞马上接过来,说他来操作,那么这个步骤就顺利度过,并且帮李娟营造一种她的主场的氛围:这里有你的很多铁粉,他们都读过你写的书。
这都是采访者的姿态,而不是主人翁姿态,俞恰恰是在专业的将其带入节奏。
俞有一个沟通特点,值得借鉴:客观信息比较充分,尽量少主观论断和讨论,没结果的,而且容易发生冲突。譬如,他在交流中谈到,他调研过他这个平台上的三分之一粉丝读过李娟的书;另外,他以陈述客观的事实为主,把评论权交给李娟。
看这双方和颜悦色的,多好。
要真诚的喜欢对方及其作品、至少要让对方感觉到而不是只是停留在口头的赞美上。俞说:我就不叫你老师了,你就像我小妹妹一样。
这就立刻拉近了亲近的距离,让对方进入相对放松状态。而董宇辉在这个环节说错话了,一开始就叫李娟“娟姨”。
他这显然是没仔细看过李娟之前的访谈,李老师明确表达过她没那么“姨”:“不用上班,没有孩子,不用为家人考虑太多。”然后这次访谈里又讲了一遍...
访谈前对于访谈人的充分研究很重要,你看俞敏洪对于李娟的提问方式就让对方舒服得多。
为什么?俞是以李娟的小说的故事场景为切入来提问的,俞做了很长的小说故事铺垫,这对李娟来说是最擅长最了解的,也最容易开展讨论,这是李娟被采访者的舒适区,这里直接蕴含着李娟对各种细枝末节问题的理解,不用继续再问,李娟自然就开始讲述。
譬如,俞很具体地讲到了:你之前去过羊道、冬牧场也去过夏牧场,并且加起来跟哈萨克牧民们每次都是生活3个月以上(注意这些信息和数字是确凿的,说明做好调研了,对方不会反驳,而是一起共同在这个基础上推进话题).....那么你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体验和惊喜(直接引领李娟进入熟悉场景)李老师就开始滔滔不绝了。
但是李老师确实容易紧张,讲着讲着居然把自己给讲断篇儿了,如果你是采访者你也会容易陷入董宇辉的困窘,对方断篇儿,怎么整?
没法整,还是要依赖于前期大量的对李娟及其作品的熟悉工作,俞老师就继续讲述他做过的作业,立马又把节奏给带回来了:你的作品中母亲是主要人物,据我了解,她在你小的时候....她是一个勤劳而开朗的人...她对你一定也有相应的影响...
这些都是不容对方反驳的,因为显然是从作品中来的,然后继续问,请问您母亲之前是在建设兵团是吗?这么具体的问题其实也做过调研了,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果然李老师给与了肯定,这就看到跟董的差距了....
董一直在尝试即兴发挥、尝试自己去理解李娟,说明他之前就不理解李娟,李娟的书可能也没深入读过,如前所述,他很难在短时间快速理解对方,但俞敏洪显然访谈之前已经“认识”李娟了,甚至“认识”李娟的母亲了....这访谈的顺畅感和深度就不可能一样。
然后设身处地:你妈妈是在新疆长大的,去四川的时候可能需要重新适应,但回到新疆则毫无违和感...
这显然还是在探讨事实,仍然在引导并把评论权交给被采访者,到这里,李老师已经开始主动抢话了,哪里是不爱说话呢?
一旦打开话匣子,李老师简直就是而且必然是一话痨,你想一个作家,写了那么多书,她脑海里要有多少文字叙述....怎么可能没有话,无外乎使用文学描摹的方式、以说话的形式表达出来。但是她说的慢,因为要咬文嚼字说准确,这一点特别值得文字工作者学习。
继而,俞老师从母亲就谈到了李老师自身的成长经历,这话匣子更收不住了,新疆四川两地来回跑的模式...然后又谈到了她们现在的关系问题,去过台湾旅游?
看到了么?俞老师是有一个明确的故事线在引导的....这就直接把被采访者的话题感给调动起来了,开始深入去谈母子关系问题,俞老师讲了讲自己的故事,李老师倒是开始采访了哈哈:我很好奇你跟你妈之间的关系如何...
又差点把俞老师给整没电了,不过俞老师反应快接过话题:...70岁之前云云..然后云云...俞老师讲的时候思路也肯定非常清楚哈,啥情况、对方不按照套路出牌啊,然后马上角色调过来:我妈妈是这样的,但是你妈妈估计仍然很有活力(避免开始自嗨)。并重新开始引导回复采访轨道。
这时候就见到俞老师对教育理解的功底了,他认为一个强势的母亲恰恰可能培育出的是一个敏感度很高的孩子,而这恰恰也促生了李娟作为作家先天的性格特征,如果没那么强势,也或许李娟不太可能走上作家之路,这一点我很赞同,一个温柔的家庭里,其实父母已经把各种负面情绪消化掉了....这个家庭成长的孩子往往很开朗、阳光、大度,调过来说就是对各种破事儿的敏感性不太高,走上社会后被社会各种毒打。
母亲与成长关系问题聊到这儿其实还可以更深入,显然李老师的兴奋点出现了,但是俞敏洪老师确实很专业哈,见好就收,按程序进入下一步,探讨作家的写作成长之路,这话题李老师更熟了,娓娓道来,而且给了听众以启迪:文字比说话有时是更好的表达方式,阅读与写作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我也深有同感。
到这里,访谈主体内容基本宣告结束,相当于高潮时结束,意犹未尽...而不是李娟反复问是不是该结束了..整个过程都是按部就班、有章法的在推进,你说,董宇辉们,是不是要好好跟俞敏洪学习学习如何访谈?对小董来说,不仅仅是访谈,这是一件小事,可能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