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湾改编”对社群运营的五点启示
用军事理论做商业,比起商业理论,军事理论往往更具有先锋性,商业的输赢要钱,军事的输赢则要命。——小米合伙人 刘德
假如你是一位创业者,不妨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给你一个13人的团队开始创业,但没钱没资源,28年后,你预估能做多大?
2、如果坚持梦想可能付出昂贵代价,面对接二连三的打击,你是否义无反顾的坚信未来?
3、队伍越来越大,怎样让历经96载峥嵘岁月的组织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永葆青春活力?
上图是朋友圈曾经流行过一张图,是毛泽东和他的创业团队在延安窑洞前的合影。这12人,1921年注册公司,靠共产主义的故事拿到了苏联的天使投资,历经艰辛打败了西方跨国公司和国内强有力的竞争对手,1949年10月1日在主板上市。经过68年和五代CEO经营,目前市值突破10万亿美金,居全球第二,未来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刚刚第十九次股东大会圆满结束。
史上最牛的创业团队!没有之一!毛泽东和他的创业团队是如何做到的?
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拉到1975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床榻上向身边工作人员感叹:“这可能是我过的最后一个国庆节了。”此时已处垂暮之年、身体极为虚弱的毛泽东回首往事,对身边工作人员讲了一段故事,他说:“这故事你只有从我这里才能听到,哪本书上都没有,那还是上井冈山的时候,秋收暴动以后,我们连打了几个败仗,人不断地跑,连师长都不辞而别,人心乱得很。当时,有人说,‘还是散了吧,就这么几个人,能顶什么用?’有一天,队伍来到一个镇子上,大伙休息的时候,一群人又聚在一起议论散伙的事,当时,就有人问我,‘毛委员,凭我们这几个人,这几条枪,革命能成功吗?’我对他们说:我们这几个人,这几条枪,用不完,绰绰有余,愿走都可以走,不信,咱们有言在先,到庆祝胜利的那天,我们肯定死不光。”毛泽东此时回忆这段历史,说明秋收暴动失利后的严峻形势是他终生难忘的,也说明那段时间他对回答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日夜苦思和探索,在他心中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印记。
那时,毛泽东面临许多问题,首先是如何带兵;其次是要建立一支什么样的军队;第三是党怎样才能掌握住这支军队。最核心的难题,就是如何在旧式雇佣军队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支以农民为主体新型的人民军队。这是以前革命导师没有碰到过的问题,是任何一本马列著作没有回答的问题!它迫切需要毛泽东创造性地给予解答!毛泽东首先认识到部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很严重。起义军南下以来,部队的状况很差,思想混乱,对革命前途失去信心,感到前途渺茫的大有人在,悲观情绪弥漫在整个部队。“那时,逃跑变成了公开的事,投机分子竟然互相询问‘你走不?’‘你准备往哪里去?’,这真是一次严重的考验。”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使部队出现枪比人多的情况,行军时一个人背好几条枪。
与此同时,毛泽东不断发现种种积极因素。开国上将陈士榘回忆当时毛泽东曾说,“我观察过,凡是拥有一定数量党员的连队,士气就高,作战英勇,长官也能得到有效的民主监督。”毛泽东尤其对何挺颖所在连队印象最深。他曾三次找何挺颖谈话,“我想听听你的看法,前敌委员会应该怎样做才能抓住部队?”何说:“我看要把党组织建到每一个连队,现在部队中党的组织太少,党员人数也不多,这样就抓不住士兵,抓不住部队。”毛泽东还找到武昌警卫团叶挺部队的一位排长韩伟调查叶挺部队党组织是如何建立的,韩伟答:党支部建在团一级,团以下没有党组织。又问:你们部队有没有士兵党员?答:有,共18名。问:你们相互之间认识不认识?答:不认识。这就出现一个情况,当部队打到最艰苦的时候,团以下部队没有党组织,党员也都互不认识,就形不成战斗堡垒,形不成拳头。
通过调查研究,毛泽东找到了起义部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部队成分复杂。许多人参加革命的动机不纯,革命处于低潮,思想涣散,很难形成统一意志。二是部队缺乏领导核心。三是部队没有凝聚力。旧军队的制度和坏习气依然存在,内部不民主,官兵不平等,士兵缺乏基本权利,还要挨打挨骂。
“三湾改编”前的历史背景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一时处于低潮,而反革命力量却异常强大。局势非常严峻,工农革命军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在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队伍向井冈山进军途中,由于敌军前堵后追,部队一路艰苦作战,部分指挥员牺牲,伤员增加;连续行军,长途跋涉,有些人害怕艰苦,中途不辞而别;疟疾流行,病员增多;一些人掉了队,少数伤病员因缺医短药死在路旁;一些指挥员还存在打骂士兵的旧军队习气;党组织也不健全等。导致原本5000多人的队伍,抵达三湾时,不足千人。种种迹象表明,即使没有敌人来袭,这支队伍也随时会一哄而散。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农民起义军就是这样溃散的。贺龙元帅后来回忆说:“那时候的部队,就像抓在手里的一把豆子,手一松就会散掉。”如何把这支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武装建设成为党所领导下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毛泽东认为抓部队必须抓住士兵,抓住士兵则必须抓好基层,关键在于加强军队中党组织的建设。
“三湾改编”的三项重大决定
1927年9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余部挺进井冈山途中,有感于南昌、秋收起义相继失败,"这是缺乏革命中心力量招致革命失败的血的教训"。遂确定在江西永新三湾村改编部队。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整编部队,压缩编制,把原来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缩编为一个团,全团缩编为两个营,七个连,资遣一部分不愿留队的人员。
第二、在军队内实行民主主义。设立了士兵委员会,主要任务有五项:一是参加军队管理;二是维持红军纪律;三是监督军队经济;四是作群众运动;五是作士兵政治教育工作。规定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破除旧军队的那种雇佣关系;并初步酝酿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开始建立统一的部队文化;
第三、在各级部队分别建立党的组织:班、排建立党小组,连队建立党支部,营、团建立党委会;连以上各级设党代表,由同级党组织的书记担任;全军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经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
以前党支部建设在团上,很难保证对部队的掌控,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此。这个制度在当时看起来是最没用的,因此争论最激烈,遇到的阻力也最大。在很多人看来部队都快撑不下去了,去讨论党支部的建设有多大意义呢?今天看来,这个制度却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制度,它奠定了我军政治工作的基础,是我军“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溃散”的根本保障。
部队压缩整编后,师长余洒度宣布任命军事指挥员,同时又宣布了13名党代表的任命。毛泽东带领13名党代表到钟家祠堂二层房间里开了秘密会议,他对大家说:“你们都是部队公开的共产党员,是党代表。你们的任务有四条:一是领导连队党支部;二是领导连队士兵委员会;三是负责民运工作发动群众;四是配合军事主官指挥作战。”第四,积极发展士兵党员。
同时,毛泽东提出要积极审慎地发展士兵党员。针对“党员加入太随便,许多不够党员资格的也拉了进来”的现状,规定新分子入党必须符合“政治观念没有错误的(包括阶级觉悟),忠实,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没有发洋财的观念,不吃鸦片、不赌博”等5个条件,提出对不符合条件的党员“不论干部及非干部,一律清洗出党”。
“三湾改编”的历史意义
老红军赖毅回忆:“支部一建立,连队立刻有了灵魂,各种工作迅速开展起来。”三湾改编后,虽然部队编制从一个师缩编成仅有700余人的一个团,但在党组织的凝聚下却让“部队更精干了,战斗力大大地加强了”。
军魂一旦坚固,这支队伍便无坚不摧。随着党组织的健全完善,党在军队各级建立了党的组织,党的领导直达基层、直达士兵。从中外历史看,有些国家,军队指挥官甚至一个中下级军官就可以把队伍拉出来造反。但在我军历史上,从来没有一支成建制队伍被敌人拉过去,也没有任何人能利用部队来达到其个人目的。即使是身为一大代表、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张国焘,在叛逃时连自己的贴身警卫员都没能带走。
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着重讲了三湾改编的特点:“对于那些对革命灰心丧气、摇摆不定的旧军官,根据整编原则,参加革命完全是自愿的,现在愿留者留,不愿留者根据路途远进,发3到5元钱的路费,允许离开部队。将来如果愿意回来,依然欢迎。一个上午官兵共走了几十人,面对着逃亡和离队现象,毛泽东又意识到武装不仅要掌握在坚定的革命干部手里,而且还必须有一个坚定组织作为核心,通过这个组织和广大战士群众发生密切联系才能巩固部队。因此他着手在部队中间建立党的组织,部队的一切重大事务不是由长官而是由党的组织集体研讨决定。这样,愿意留在革命队伍的都是经过战斗和过惯艰苦生活的、政治上坚定的贫苦出身的工人、农民以及革命军人……整编前,官兵生活待遇相差悬殊。整编后,改成官兵完全一致,军官和士兵吃一样的饭菜,穿一样的衣服,很快使官兵的关系密切起来。
几十年后,罗荣桓元帅指出:“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里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当时,如果不是毛泽东同志英明地解决了这个根本性问题,那么,这支部队便不会有政治灵魂,不会有明确的行动纲领,旧军队的习气、农民的自由散漫作风,都不可能得到改造,其结果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深刻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使不少过去目不识丁的“大老粗”成长为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高级指挥员,确保了枪杆子牢牢掌握在忠于党的人手里。
据传阿里巴巴也有一支神秘的“政委体系”正是脱胎于“支部建在连上”。阿里巴巴的“政委体系”不向业务线汇报,隶属于总部垂直管理。这一方面保证了政委在业务线的权威,另一方面也方便信息的上传下达。包括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委员会,从集团总部层层渗透到基层,其背后的原理也受“支部建在连上”的启示。
“三湾改编”对社群运营的五点启示:
1、“道不同,不相为谋”。“三湾改编”前的红四军,主要由地方农民武装和国民党军队分化出来的旧军人两部分人组成。小私有者的狭隘观念和旧军阀习气,在部队中打下了很深的烙印。有人认为军队的任务就是打仗,有枪杆子就行;有的不愿在艰苦的农村建立根据地,只想打进城里大吃大喝享清福,有人想劫富济贫当“山大王”,有人想打回老家娶个老婆分块地……长期研究红军历史的古田会议纪念馆馆长曾汉辉介绍说,这些错误思想和错误倾向的背后,归结起来,就是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面对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成员如何统一思想、统一目标?毛泽东的态度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采取自愿革命原则,资遣了部分动机不纯,革命意志不坚定的士兵。今天,社群建设和运营依然面临同样的难题,一群人聚在一起到底是要干什么?打江山还是打麻将?靠什么一路远行?如何把一群不同利益诉求、不同文化背景的乌合之众打造成为志同道合、同频共振的社群盟友。当然社群也不乏各种奔着利益而来的投机分子,作为社群的发起人怎么办?为什么很多声势浩大的社群一夜之间就销声匿迹?习近平总书记在韩国首尔大学演讲提到“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面对接连失败的惨境,面对溃不成军的队伍,甚至有的营集体叛逃,包括最高军事主官陈浩团长等人也背叛了红军。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局面,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以及党内其他一些同志对红军的前途感到悲观失望,发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假如你是社群领袖,如何唤醒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坚定大家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如何把700杆枪拧成一条心?党章明确规定共产党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历经96年不变,激励一代又一代革命志士前赴后继。那么社群的宗旨是什么?答案是全心全意为群友服务。
3、“支部建在连上”。如何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如何保证党的政令自上而下不折不扣的到达前线。目前,国内很多社群也邯郸学步的在各地设立了分院、分社,仅靠少数KOL能否推动整盘棋,如何巩固和扩大党的力量,历史经验表明那就是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党员的力量。于社群而言,就是扩大铁粉的数量,强化铁粉之间链接,尤其是各级组织之间的协同作战。
4、“军队民主制”。为什么共产党能收编很多国民党的旧部?为什么同样的士兵在国军里就散漫拖沓,而在共军就英勇奋战?因为这些士兵兵发现红军与原来自已所在的军队不一样,干部与士兵只有职务不同,没有等级不同。干部与士兵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饭。长官也不允许打骂士兵,而且士兵还可以监督上级。自从实行了民主主义制度,士兵群众的利益得到保障,士兵群众的革命热情大大地激发起来,士兵有了当家作主的感觉,对部队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明显加强。反观国内社群大多是基于某个大咖为中心驱动的粉丝群体,基本上还是以大咖个人观点的一言堂,所以这样的社群能走多远可想而知。
5、“革命根据地”。“三湾改编”后毛泽东率领军队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毛泽东清晰的意识到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才能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历史也证明农村革命根据地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也是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对于企业而言,你的品牌根据地建立在哪里?如何调动和充分发挥用户的力量?毛泽东给出的答案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怎样“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67页“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于是有了史上最振奋人心的“打土豪,分田地”。农民需要土地,粉丝需要什么?靠什么满足粉丝的存在感、优越感?
“三湾改编”后召开的古田会议宣布:“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任务”。同样社群绝不是企业销售产品的渠道,社群是粉丝的宣言书,是品牌的加速器,是用户的播种机。社群对于企业更大的价值在于影响用户背后的朋友圈,吸引更多气味相投的同类,为社群源源不断的输入新鲜力量,为企业奠定庞大的用户基础,赢得广阔的商业空间和机会。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思维
原作者:卢彦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