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放开地摊经济,率先催生了一个商业新物种,它是什么?
最近,上海新出的一则政策消息冲上了热搜。
那就是12月1日起,新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将开始施行。在这里面提到了一点,在不得擅自占用道路、桥梁等公共场所、兜售物品的同时,明确上海各个区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可以划定一定的公共区域用于从事设摊经营、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等经营活动。
要知道在以往,上海对设摊经营、占道经营是全面禁止的。这个政策出台后,网友们的评论留言沸腾了。
有些人说,这样放开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就业,搞活个体经济。
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现在实体经济确实比较难,失业率居高不下,有一些数字能说明问题。今年7月国统局发布的16~24 岁青年人失业率升至19.9%,创下了历史新高。好在8月这个数字有所下滑,到了18.7%,聊以慰藉,但仍然是个很高的数字。
为了养家糊口,做一些实体生意往往是最容易的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如果能出个摊,一方面补贴补贴家用,另一方面还能跟很多朋友在一起,聚会沟通,享受社群交流的氛围,心情也会很好。因此,周末出摊,逐渐成了很多年轻人喜爱的潮流活动。
以前,这种“小本生意”, 一直处在城市管理的边缘地带,饱受“影响市容”“妨碍交通”的非议。现在,至少在上海,这样的顾虑没有了。这次的政策放开,又一次体现了上海在城市多样性、个性化方面,允许了更多新的形式。
翻翻小红书,就可以看见,现在秋高气爽,气候宜人,上海的各种市集征召令已层出不穷,并且价格合适,深得各种文艺青年们的喜欢。
(图:小红书上上海各种市集广告摘选)
其实这几年,不仅是上海,在全国也兴起了一种新的“摆摊经济”。
但这种经济模式有一种更加高级的形式和好听的名字,那就是网红潮流市集。这种网红潮流市集相比传统地摊经济,是一种更有组织、颜值更高、内容更多样化,活动更丰富的城市休闲生活形式。
网络上,有相关机构做过一个统计。自从2020年以来,这种新型网红市集的商业新物种迎来了井喷式发展,增长了近十倍。
(图:新型文旅市集举办情况统计)
在江浙沪地区,这种新物种的“引领”作用最为明显。有统计数据表明,在浙江、江苏和山东三个省内,这种新型的文商旅市集举办数量在全国排在前三位。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这种市集产业的爆发,基本可以算是后疫情时代催生的新物种。
首先,这种市集由于可以常换常新,根据人气最佳的时间来组织,又不会受到商场封控的影响,因此,他们具备了独特的优势。而且当前,很多市集都是购物中心开业、周末活动的必备之选,所以他们早已成为了商业运营场景的硬通货。
尤其是这几年文创产业的日渐发达,以及都市微度假的兴起,需要把各类时尚活动植入到城市的留白地带,带动城市的活力,这些都是促进新型市集发展的重要原因。
其实,早在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为满足生活需求就发明创造了集市。在《周易·系辞》中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市集是为当代都市年轻人打造一本诉说生活方式的“lookbook”。
这些年,国内现代意义上的市集,也经过了几轮迭代。我把它定义为三个阶段。
1.0阶段就是传统的农夫市集,那是自发形成的农产品交换模式,以推广特色有机农产品展销为主。
2.0阶段是综合市集。这里涵盖了专业商品品牌,各类文创、表演、售卖相结合的综合市集。这类是我们最常见到的市集品类。
而现在到了3.0阶段,开始了各种垂直细分的市集。比如,古着杂货、咖啡主题、图书文艺”等各类小众特色市集。
(图:即将开业的淮国旧H22,二手奢侈品、二手潮玩、中古家居集合店)
其实,在最近政策放开之前,这几年上海以购物中心为代表的夜市和市集已经层出不穷地展开了,而且深受大家的喜欢。我来给大家看几个案例。
比如,早在2019年10月上海静安嘉里中心就开办了安义夜巷,火遍了全上海。
这条长近300米、是条仅在周末和假日等时段“开市”的限时步行街。这里,开设了夜巷花市、夜巷休闲区、夜巷市集、花园舞台等多个区域,根据不同的季节和节日举办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打造出了有“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的夜间新地标。
(图:安义夜巷)
另一个著名的市集是在外滩BFC做的BFC“外滩枫泾”夜市,这也是个火遍小红书,抖音,大众点评等平台的活动。
最近BFC外滩枫泾集市又进一步升级了。他们引进了国际IP小黄人与市集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IP式的快闪活动。这次活动内,也举办了全国首个小黄人香蕉集市。要知道,作为全球知名IP之一,小黄人系列电影目前拥有超过3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而小黄人最爱的食物就是香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专业品牌公司近几年也在致力于打造一些新的市集,比如一条·手作市集,这是一个关于艺术美学生活方式展的市集。
说起一条,大家并不陌生,这是一个拥有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和线下店,是一家综合了媒体、电商和新零售的公司。一条市集的特色就是他们的自媒体矩阵和自身汇聚的2500个品牌,10万件生活良品。
而一条市集的模式就是围绕“美学生活家”主题,邀请艺术家、职人、花艺师、茶人、设计师等美学生活主理人参加,在市集上,还运用科技手段,打造出有品味的数字化艺术展览。
不仅在上海,北京也有一些早已成形的著名的市集品牌。比如伍德吃托克。
伍德吃托克是一个复合场景消费体验品牌市集运营商。他们创造了实验型迷你市集、精品大型美食节和综合生活方式展。
在这个市集里,汇集了国际城市派对中的热门文化娱乐环节,如音乐派对、大型气模装置和各种趣味游戏等多种功能混合业态,尤其是打造的“一万种咖啡节”主题市集,成为业内知名经典案例。
(图:伍德吃托克市集)
当然,市集不仅是在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也具备举办市集的市场土壤。
比如,在中国北方的东北不夜城。这个项目的本质就把市集进一步放大了,融合了艺术装置、小演艺、灯光秀等相关特色内容,形成了更有规模化的影响力,也获得当地市民们的喜欢。
那么,既然市集那么流行,这样的市集该如何运营呢?
其实,从运营角度来看,“常换常新”是个重要的运营原则。
在运营模式上,市集基础的盈利收入主要为市集门票、市集的摊位费,这样的收费模式相对简单,操作起来也相对初级与入门。
其次是在基础的盈利收入上,增加摊位联营的收入分成以及赞助费,这种的收费模式适用于招商有一定困难的市集或者销售产品有一定的文化特色但是没有强有力的现金流支撑,或者有引流、宣传、展示等需求的合作方;
最后一种盈利模式就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增加品牌孵化并衍化相关产品带来的分红利润,这种模式类似于投行的操作模式,适用于有一定商业基础与规模的商家或者成熟的市集品牌商,通过研创展销一体化产业链的内核打造,最终形成市集产业链的闭环盈利模式。同时通过市集第一市场触角,反馈到产品的研发与孵化端,最终形成市集持续发展的一个生态共生体。
如今,上海这次放开地摊经济,给国内各个城市开了一个先河。未来希望有更多的一、二线城市能放开管控,让更多创意、市场和个体的力量参与到城市商业中来,这样的城市才会更加有烟火气和温暖的人情味。
作者微信:brianzouyi
每一篇文章,都是心力之作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