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院长高钢:把儿子送到美国后……

高钢,男,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理事。
人大院长高钢:我把儿子送到美国以后……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高钢做访美学者时,将他9岁的儿子送进了美国学校,没想到美国的教育是这样的……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至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
“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
在中国,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

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

没想到,打印出来的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
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三十岁。
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么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
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十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一本本的参考书。
“我安排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
再一想,也难怪,连文章题目都敢作的孩子,还有什么不敢断言的事吗?
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
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了。
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
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
“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就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
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
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信息社会。

2019 年 11 月 21 日
有朋友问我,什么是大学?
苏格兰有一个女生的中学毕业成绩很好,符合申请牛津大学的要求。由于这个女生是处于边远不发达地区,能有问鼎牛津的成绩,当地政府非常高兴。然而,经过面试,牛津大学的教授认为该女生缺少创造潜质,不是牛津要培养的学生,因此予以拒绝。当地政府为了成全女生,找了教育大臣出面,又找了副首相出面,牛津大学就是不答应。无奈,副首相只好找了首相布莱尔出面。布莱尔对此事高度重视,亲自出马,要牛津大学录取这个女生。但是,牛津不为所动,最终没有录取这个女生。布莱尔大为光火,却又毫无办法,对牛津说了几句不满的话,牛津大怒,立刻宣布取消授予布莱尔荣誉博士学位的计划。纵使首相,其奈我何?
这就是大学。
美国总统里根政绩不错,声望很高,于是想弄个荣誉博士学位。1986年,恰逢哈佛大学建校350年校庆。哈佛大学向里根发出邀请,请他出席庆典并发表讲话。里根答应了,并顺便要求哈佛大学授予自己荣誉博士学位。哈佛大学回答:“总统先生,本校学术称号只授予那些在学术上作出成就的人士,个人身份既不是障碍也不是台阶,作为哈佛大学董事会的成员,我们只能维护本校学术声誉尊严的权利。”拒绝了里根的要求。里根大失所望,拒绝了哈佛请其出席庆典的邀请。你可以不参加我们的校庆,但我们决不授予你荣誉博士学位,因为这事关学校的声誉与尊严。
这就是大学。
西南联大在云南时,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的龙云对西南联大大力支持,是“有恩”于西南联大的。龙云的孩子报考西南联大,分数不够,未能考上。龙云亲自登门,找梅贻琦校长说情。按理说,龙云对西南联大“不薄”,梅贻琦自当回报。但是,梅贻琦婉言拒绝了。
这就是大学。
台湾“行政院”前领导人江宜桦因政绩不佳,被迫辞职,想回到台大政治学系继续任教。按理说,他本来就是台大的教授,从政以后,虽然政绩不佳,但毕竟也算是有了政治实践,这样的人才也是不可多得的,台大理应痛快答应。但是台大近7000名师生连署反对,理由是“大学不该像垃圾场,成为专收失意政客的场所”。同样,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也有此“遭遇”。当时,基辛格想回到哈佛大学继续任教。以基辛格的大名,回哈佛任教,哈佛岂不是求之不得?但是哈佛大学以“凡在政府任职超过两届的,不再有资格回校任教为由”,予以拒绝。管你名气多大,我自有规矩。
这就是大学。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