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掉上市,好好做个生意吧
身边芯片创业的朋友,经常被问的尴尬问题是:“你们什么时候去科创板上市?”
科创板上市,似乎已经成为芯片创业公司是否成功的标志。(不过某仞怎么去了HK?)
有几年见了很多的机构投资人,做过好几版的PPT,也讲过很多技术的东西,但我总体的感觉是,投资人对这些都不是很感兴趣,他们最关心的是,你这公司未来能否(合格)上市。
具体来讲,他们最关心的可能有几点:
1、创始人的背景是不是名校、知名大公司、明星团队(能不能忽悠);
2、背后的股东背景强不强(有没有喂订单的能力);
3、有没有大牌VC(比如红杉红土之类)主投(运作能力强);
4、是不是热门赛道(后续有接盘侠)。
能上市的可能性越大,上市后的市值越高,机构投资人的兴趣就越大。
如果是国有资本,要求安全性是第一,一般会更倾向于与企业签订苛刻的对赌协议,规定什么时候上市,投后业绩要保持什么量,否则的话要么创始人赔股权,甚至要求以年利率多少收回投资款。
市场瞬息万变,很难预测,因此在对赌中侥幸过关的佼佼者凤毛麟角,尤其在今年的逆风盘里,那就更难了。
创始团队签下生死状,追求的只是一个概率不大的机会。市场好的时候,部分企业只是依靠PPT就融了天使轮资金估值上亿,很多VC并不懂产业规律,一窝蜂涌入硬科技赛道,制造了很多行业泡沫,过去几年诞生的很多硬科技独角兽的估值明显被高估了。
芯片等高科技产品不是一两年能完成的,需要3-5年很长时间去长期研发。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仍需要融资投入技术研发、招聘人才等,而“人民币基金”的资金使用有时限,投资人等不及。
运气不好碰到今年这种市况,想融资,市场不好,没人再出高溢价。被前一轮的高估值卡在那里,没有新钱进来,却每天都在失血。想卖老股,没人接盘。一旦想卖,投资人比你卖得还快。
行业资本化持续正反馈的前提是,整个行业需要持续处于上行周期,就像之前20年的互联网周期和移动互联网周期,成功的企业持续登陆资本市场,已上市的企业高速增长给予股民回报,就像过去FAANG以及BAT所做到的一样。可是半导体周期阴晴不定,没有个定数,那就难了。
科创板是推动中国半导体最强大的孵化器,产业资本在这里找到了便利的出口,但这里也集结了一些试图以半导体、以国产替代为发财工具的资本。快速的财富效应吸引了各路“神仙”进入半导体,它们唯一的诉求就是跑步上市,快速发财,从不考虑芯片造得怎么样,因而不惜弄虚作假。
有些企业没有什么核心技术,竞争力也不强,但是有上市这个故事写在脸上,资本就不会有什么顾忌,没有收入创造收入,做高估值,把财报装饰起来,赶紧冲刺科创板。在前几年,这已经成为某些资本玩的闭环游戏,胜率颇高。
创始团队,很容易被这种风气带歪,将拿到融资作为成功的标志,上市作为终极目标,把估值看得比利润更重。
问题是硬科技尤其是芯片,还真的和互联网不太一样。由于芯片开盲盒周期太长,以前那种快速烧钱,自己不赚钱熬死竞争对手,快速上市套现百倍收益,这种投资模式,已经跑不动了。
前车之鉴可以看看上一代热门赛道,当年人工智能的四小龙,饭碗都快被大模型抢了,到现在还在巨额亏损,看看现在的市值是多少。
在当前环境下,硬科技投资从增长逻辑向盈利逻辑倾斜。市场希望企业能够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关注一切与企业生存相关的因素。环境已经改变,创业公司要更适应当前的环境以应对波动变化,构建更长期的优势。
我一直觉得,成功的企业来自于 “坚持做你所擅长的事情”,能够穿越资本周期的公司管理团队的重要品质,应该是以产品为荣,尊重客户,公司的收入规模,成长性,护城河,企业生命周期和发展的确定性,决定了这家公司的内在价值。
如果企业偏离了以上长期目标,而以是否能快速上市为资本套现作为终极目标,势必是做不好生意的,当然也许他们的初衷本来也没有想做个生意。
创业归根结底就是做生意,从客户拿到的钱是真的收入,从投资人那拿到的钱是有代价的,说不定是高利贷。
服务好你的客户,好好做个生意吧,做生意先要能赚到钱,再做到能持续赚到钱,上市什么的好事,都会随之而来,也许到时上市对你也将不再是重要的目标。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