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互联网:已经残了!
前言:
行内人老刘说,“工业互联网”这个词不行了。
我说“从当年的IIC工业互联网联盟,到现在所有联盟的成员都退出了,又什么时候行过?”
曾几何时,工业互联网数字化项目是许多地方政府的重点,抱着数字化浪潮东风,纷纷开展这类项目。
美好的愿景:智能制造、数据分析、企业协同......现代科技向传统产业集群伸出援手,带来巨大红利。
许多政府把它当作重点项目,成立工作委员会,向上争取支持。业界权威人士纷纷站台指导,咨询企业也跃跃欲试加入这场盛宴
对于工业互联网产业而言,2023年是特别值得铭记的一年。
回望十年前,2013年4月,“工业4.0”概念在德国汉诺威工博会正式推出,引发了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的工业变革竞赛,也引燃了工业互联网在中国落地的火种。
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已超过1.2万亿元,但产业发展却站上一个“冰火两重天”的关键转折点:一方面,明星企业IPO的失败和政府补贴的减少给许多华而不实的概念泼了冷水;另一方面,新技术和新概念也依然在蓬勃发展——对于整个工业互联网产业来说,隐忧与希望并存。
从展会看行业——
从9月的上海工博会略有感受,参展的工业互联网厂商日子仿佛都不太好过,往年精心准备的抽奖环节,小礼物都看不到了,从侧面也感受到了厂商们手头紧了起来。
10月的无锡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更是惨淡,参加的展商仿佛是当地地方政府硬拉来凑人数的,以当地企业为主,早已失去了19年的热闹场面。转了一圈下来,展商们更是把节省预算开支做到了极致,大多连宣传物料都没有准备。心里不由一阵酸楚,这物联网行业是怎么了,是不是没希望了?
从双跨平台企业看行业——
2023年下半年,两家都曾荣膺“双跨平台”的工业互联网明星企业双双折戟IPO,给本就不算景气的产业前景蒙上了一层暗淡的色彩。
先是8月底,在递交上市材料一年多以后,经历6轮融资的树根互联选择了撤回IPO申请。树根互联原计划募资15亿元,其中6亿元用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升级项目,2.96亿元用于工业互联网行业场景应用项目,3亿元用于营销与客户成功体系建设项目,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招股书显示,树根互联2019年、2020年、2021年营收分别为1.52亿元、2.79亿元、5.17亿元;净亏损分别为3.39亿元、2.94亿元、7.1亿元——业内普遍认为高额的亏损是导致树根互联终止上市的主要原因。
仅仅两个多月后,上交所于官网发布消息,称决定终止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审核。朗坤智慧原计划拟募集资金6.89亿元,分别用于新一代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工业软件升级项目,前沿技术研发项目,营销及运营体系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和树根互联相比,虽然朗坤智慧的净利润为正,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朗坤智慧在招股书中重点警示了应收账款回收和坏账风险。2019年至2021年,朗坤智慧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1.53亿元、1.94亿元及3.09亿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0.57%、57.39%及 76.32%,预期信用损失金额分别为977.91万元、1376.02万元和2437.07万元。
带着超4亿营收和近8000万利润的朗坤智慧科技,在被反复质疑了和商业贿赂相关的话题后,无奈地撤回了IPO申请。
工业互联网平台全村的希望,第二次破灭。
据传朗坤上市失败后,蘑菇物联投资人连接给其老总沈国辉打电话,让其裁撤其三大事业部之一的设备制造企业物联云业务,裁员高达几十人。这时所有投资了工业互联网赛道的投资机构,都慌得一批。开始对被投企业里与“工业互联网平台”有关的创业公司指手画脚,不切实际地要求立刻、马上要盈利。资本的追逐在疫情前有多殷勤,在2023年的秋天的踩踏就有多猛烈。
自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开始爆火起,平台商就是自带光环的角色,产业曾幻想其能够破解工业领域“隔行各如隔山”的难题,摆脱一个一个做项目的“脏活累活”困境,实现如同消费端平台一样的商业奇迹——然而,冰冷的事实摆在眼前,工业互联网平台商自身尚无法解决“订单难拿、利润难挣、账款难收”等挑战,如何盈利将是未来长期需要思考的问题。
某种意义上,2023是工业互联网泡沫破裂的一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光环不再,“双跨平台”光环不再,甚至IIoT本身也光环不再。当潮水褪去,方知谁在裸泳。
从互联网巨头看行业发展
在2023年的尾声,阿里再一次爆出重磅消息。
据知名ToB技术生态社区:qidao123.com 报道,阿里云正在IoT业务线砍掉硬件集成业务并缩减相关人员,裁员比例超50%,该部门剩下的人员将被打散并至其他业务。共同调整的,还有为政企客户定制行业解决方案的项目制业务,混合云事业部部分团队裁员比例达到30%。
此举被认为是阿里云收缩非核心业务,聚焦重点业务的表现。因为在裁撤IoT跟混合云业务的同时,阿里云同步在扩大公共云事业部和 AI 部门的招聘。这一举措,也可以看作是吴泳铭刚刚上任时就提出的“用户为先、AI驱动”的战略重心转移的落地表现之一。持续的组织变动背后是阿里云对业务的重新梳理和回归,对于不断试错和扩张中发现的伪命题业务,阿里云毫不犹豫,手起刀落。其中告别历史舞台的,就有阿里云的工业互联网业务。
阿里云的这一部份业务,在过去多年里,一直扮演着为阿里云探索工业领域,寻求IT与OT融合的角色,也曾在AI视觉等技术在工业的突破立下了汗马功劳。时过境迁,来到2023年年末,阿里云挥泪斩马谡,将工业互联网平台业务直接关停,甚至不惜得罪那些百亿级的客户,连运维团队都不保留,不留一点念想地告别了这个伤心的领域。
而这次主动被抛弃,比起树根、朗坤的冲击IPO未果,影响更为深远。
在工业互联网赛道最为火热的年代,阿里云用互联网的玩法,笼络了一大批工业控制方面的优秀人才,颇有一种“if not me,then who”的霸气,搞得各大工控企业着实出了一身冷汗。受彼时这一波红利的带动,就连鹅厂这种完全是社交和游戏基因的公司,都成立了千人以上的工业团队,试图抓住智能制造这一风口。
百度也迅速推出了天工平台,BAT以铺天盖地的势头,介入了工业领域。今年年中和从徐工汉云离职加入百度工业团队的朋友了解到,百度工业团队只维持了小几百人的规模,还在不断的探索AI技术赋能工业,整个团队也只有几个亿的营收规模。
而这一次,作为云厂商龙头的阿里主动剥离了工业互联网业务。可以预见的是,BATJ里的其他大厂,亦会步其后尘。互联网企业裁员的方式可不是工控企业的风格,届时,市面上会陡然出现近万名擅长换单、补贴和用PPT画出美妙架构图的高P高薪人才,去竞争那些或者头铁或者坚持梦想的公司里为数不多的岗位。
但是,这个探索的历程对于智能制造,并不是一无是处。
到底谁是平台的建造者?在2023年泡沫破灭的年代,已经逐渐清晰——只有企业自己,才是数字化平台的建造者。
点击 阅读原文,查看全球工业物联网生态,点评抽奖、
美云智数、卡奥斯精通家电,格创东智了解面板,树根互联、徐工汉云玩转工程机械,海澜智云搞得定纺织工艺,这些发轫于大型制造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懂工艺,懂制造,懂IT。只要不出圈,可以说无人能敌。但是一旦出圈,尤其是同行里出了自己的企业这个圈,天然就玩不转。智能制造平台沉淀了企业自身的know-how,没有哪个企业会将自己的平生绝学沉淀在对手为自己建造的平台上。而第三方公司,并没有机会来试错,从而生成一个让整个行业都能认同的平台——这些know-how不是某一个老师傅老专家的脑子就可以完成建造的。因此,只有企业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的数字化平台的建设者。
这也意味着,在智能制造领域、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给第三方企业——包括西门子、汇川这些从工业控制领域发展到数字化领域的巨头企业,SKF、ABB等基础装备制造企业,以及容知日新、蘑菇物联、深度智控这些在各自领域精耕细作的创业公司的机会是,你只需也必须在某一个领域里,提供可以“被集成”的模块,让数字化平台的建设者可以快速、准确、便宜、容易地实现某一个场景或者某一个方向上的应用落地,便可获得一线生机。每一家钢铁企业都知道线材、板材是怎样造出来怎样造得好,每一个车企也都对自己的冲焊涂总的工艺了如指掌,但是他们没有精力、能力来做出伺服电机上的轴承探伤,变压器里的绝缘老化,润滑油液的磨粒信息这些细分场景的应用。
这些细分场景应用的结论,必须足够开放、标准地与企业的智能制造平台交互信息,由企业自己提出需求和应用场景,再由数字化系统集成商与企业的数字化部门精诚合作,用合适的模块搭出企业专属的数字化平台,并且由企业的运维人员不断地迭代和改进。
因此,在这个领域将会形成以下主要建设和运维模式:
这种模式下,作为一个创业者,成为某一个模块的供应商,或者成为数字化系统集成商,将是最有成长希望的机会。可以参考疫情这几年来,钉钉、企业微信、飞书的系统ISV和小创业团队实施商得到了快速发展,
非典型的工业互联网,这些更大范围的企业如何了?
从更广的视角来讲,可以把过去几年出现的AI公司也纳入到工业互联网范围中,比如两家AIoT通用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大型企业,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
根据智次方的一个研究
我们分析了近50家AIoT企业的2023年半年度报告,从中挑选了20余家有代表性的企业,涵盖AIoT通信模组、AIoT通用技术与解决方案、AIoT垂直领域方案及平台、工业互联网[2]IIoT等多个领域(https://www.iot101.com/news/8716.html)
最终看到,通过对数十家AIoT上市公司的分析,我们看到虽然在国内经济和国际局势的双重压力之下,AIoT企业仍旧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看法和行动。
报告内容详实对比了各个企业的财报的表现,也分析了各个企业典型的特点,但最终分析下来就是三个字:不乐观。
但是其中的一个赛道还是看着不错。IIoT工业互联网企业中,我们主要分析的企业是汇川技术、宝信软件、中控技术、海得控制、中望软件、东土科技、映翰通和东方国信。
对于2023年上半年的逆势增长,浙江中控技术给出的分析是流程工业客户对工业自动化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重视度和认可度大幅提升,对工业软件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需求量大幅增加所致。从行业来看,电池、冶金、能源、石化、化工行业收入持续保持较快增长趋势,电池行业收入增长484.27%,冶金行业收入增长154.71%,能源行业收入增长83.09%,石化行业收入增长30.73%,化工行业收入增长29.76%。同时,中控技术在海外市场实现多个重大突破,新签海外合同3.04亿元,同比增加109.6%。汇川技术认为业绩驱动因素需要分行业讨论。2023年上半年,工业自动化行业需求低迷,电梯行业需求平稳,新能源汽车行业较快增长。
上述提到的这些做得不错的企业,都是在各个领域深耕,在近年,随着新能源等这些整体行业的需求快速增长得到了挺好的发展,典型的比如汇川。
还是回归本来的问题,大公司出来的工业互联网企业,是不是有机会走大?
一位GE的老人,也是多年的制造领域从业者、投资人,告诉我们多年商学院的共识:内部创业肯定是成功率更很低。但是关键不是内部或者外部,如何真正解决真正大的痛点。
工厂自动化充分的实现以后,制造领域的信息化没有明显的进展,或者并没有解决什么根本性的问题。
ERP的快速流行,是整个国际上的管理理念以及一些会计准则财务管理的标准方式的推广。但是随着业务形态的逐渐改变,当下的ERP也逐渐更灵活起来。我们看到海尔已经大规模的使用内部开发软件代替了ERP的模块,只保留了其中最关键的财务结算部分。
但是同样的逻辑,MES是在中国是不成功的。核心的问题:
制造场景真正的大的痛点并不是用MES来进行解决。
方法是不是规模化,并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方法,让每个工厂或者制造企业来进行学习。只要做这个行业,人人都会提到的最困难的问题。
所以现在的从核心大企业拆分出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再面临营收不确定,产品没有办法大规模量产的情况下,不可能实现稳定的盈利,也不可能上市。
如果一定要看内部还是外部的状态,
内部团队面临其实更大的peer pressure,来自兄弟部门的一些横向对比,有时候远远比外部的视角更加严厉和苛刻。
当明确了内部团队独立,内部团队也不会有早期订单来进行扶持,集团整体给到的希望,也是进行独立运营。那么优势就只有一些品牌、资源,再这样的创业环境之下,带着集团的包袱,反而不如独立,来得更加爽快。
回到价值,解决的真正问题。如果是单点的应用:前面一直被视作是最经典应用的预测性维护,一直被大家诟病,无法拓展,应用范围小。工业互联网企业应该放弃一些单点问题突破的幻想,需要真正的深入思考,充分的信息化数字化以及新技术带来的范式改变。也就是说从单点突破之后,不仅仅是复制同样一个单点,而是以单点突破之后的形态充分的赋能给到整客户的整个组织。
比如预测性维护,如果只能实现诊断,但是对于用户本身的维护模式,运维人员的团队管理备件,备品的日常维护这些没有涉及,那注定落地生量不大。
2024何去何从
工业互联网这个词本来没有什么邪恶之说的。不好的点,就只有它代表了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代表了一种模糊不清。
真的勇士应该给这个词加上明确的定义,然后在这个明确的定义之下解决实际的问题。
今天有一位斯坦佛MBA毕业生找到我,说他想创立一家在这个时代比较新的工业互联网公司,去服务于现在一定会大范围增长的北美制造业,来问问我的场景和建议。这是个很好的时代。
那些在这一轮行业洗牌里被甩到墙角的经历过千刀万剐,但又具备过人胆识和真才实学的IT/OT融合人才,将会迎来人生最好的创业机会。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