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治通缩,先治“拼多多”
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2024年7月30日政治局会议
今年9月,央行前行长易纲提出:“中国现在应该把重点放在抵挡通缩压力上,应该在未来几季让GDP平减指数转正”。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判断!
10月18日央行行长潘功胜明确指出:将把物价合理回升作为重要考量。
2024年前三季度,CPI比上年同期上涨0.3%,前三季度,PPI比上年同期下降2.0%。截止目前,GDP平减指数已经连续6个季度为负。上一次出现GDP平减指数为负还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且仅持续3个季度。我们已经处于通缩的悬崖边缘。
众所周知,宏观经济学喜欢通胀而厌恶通缩。美联储长期以来将2%的温和通胀视为追求的理想目标。
通缩为什么更可怕?1)通缩实际上萧条的征兆,是信心不足的反映;2)治理通缩,没有太好的办法,比对付通胀难度更大。美联储前主席Marriner Eccles有句名言,“货币政策就像一根绳子,只能拉,不能推”。拉绳子,就可以控制通胀(美联储最近就是这么干的);但推绳子,未必能制服通缩。此时,货币政策可能面临名义利率下降至零无法再降的“流动性陷阱”困境;3)一旦人们形成了长期通缩的预期,认为未来的物价会更便宜,就会推迟消费,形成恶性循环;4)经济学家费雪(Irving Fisher)的“债务—通缩理论”认为,“过度负债”和“通货紧缩”相互作用引发了经济金融的周期性波动,通缩会加剧债务负担。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提出的“金融加速器模型”指出,通货紧缩造成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和资产负债表恶化,金融机构会进一步收缩信贷,因而通缩自我强化效应会使经济落入萧条状态。负债-通货紧缩会内生一个螺旋式自我强化效应并导向萧条,因而应采取强势手段通过货币与宏观政策制造通胀加以应对。
通缩是如何形成的?表面上看当然是供大于求,但问题的实质在于“有效消费需求不足”,背后还是信心和预期问题。在信心不足的情况下,消费者就会更趋保守、推迟不必要的消费。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从 2020 年初到 2024 年 1 月,中国家庭大约往银行账户里净存 58.24 万亿元,且 82% 是定期存款。这四年新增存款总额相当于 2009 年到 2019 年的总和。
治理通缩,根本出路在于扩大有效需求。在消费者信心不足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必须站出来“创造需求”,防止陷入通缩循环。这就是凯恩斯主义的核心主张,也是宏观经济学诞生的主要背景。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通缩还有一个特殊原因:内卷。
内卷,就是同质化竞争,主要体现为残酷的价格战。美国只有一家苹果,而中国出现了华为、小米、oppo一大堆追赶苹果的企业;美国只有一家特斯拉,而中国出现了理想、蔚来、小鹏、问界、小米、比亚迪、吉利、奇瑞、埃安、零跑、哪吒一大堆特斯拉追赶者。
为什么中国企业热衷于内卷?
一是文化因素,传统文化注重集体主义,不赞赏标新立异,认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鼓励遵守传统,不提倡创新求变;中庸之道与颠覆式创新很难兼容,与格鲁夫的《偏执狂才能生存》显得格格不入。
二是缺乏战略思维。模仿是最容易的,而战略思维是稀缺的。战略大师波特(Michael Porter)将竞争战略分为三类:低成本、细分市场和差异化。其中,最难的就是差异化,不走寻常路。在80年代日本制造横扫全球的时候,波特却敏锐地意识到,日本企业整体上犯了一个大错误——把“运营卓越”当成战略。无论企业在管理上做到何等的精致,都无法取代战略的重要性。美国企业的强大,靠的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颠覆式创新。这也是日本与美国差距越拉越大的主要原因。
即使放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长河中衡量,拼多多也是当之无愧的“卷王”。拼多多起家,靠的就是低价格低质量,即使成功上位之后,仍然拼命挤压供应商以实行低价,导致供应商去拼多多抗议示威的事件一再上演。
拼多多的崛起,对中国而言,绝非福音。
最近,《纽约时报》刊发题为“拼多多如何加剧中国的通货紧缩”的文章指出:
——没有哪家公司比拼多多更能体现中国目前的通货紧缩问题。人们纷纷到这个网站购物,是因为这里能提供惊人的折扣,该网站坚定不移地推行低价政策。拼多多是中国第二大在线零售商。拼多多和其他效仿其成功经验的电商平台上的降价已为通货紧缩性经济下行做了贡献。据汇丰银行统计,中国约60%的消费者购物发生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占所有零售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
拼多多4万多亿的GMV,与2023年47万亿的社会零售总额相比,不算一个小数字。
或许有人说:成功就是硬道理。拼多多不仅成功了,创始人黄峥2024年还晋级中国首富。但笔者认为,拼多多的成功,负作用极大,不仅仅限于加剧了通缩压力:
1、从短期看,消费者得到了便宜。但从长期看,“羊毛出在羊身上”。低价格要么靠牺牲质量来实现,要么靠挤压供应商的生存空间,要么靠平台补贴。无论哪一种方式,长期内都是不可持续的。
2、从局部看,消费者得到了便宜。但从全社会整体看,这是一场零和游戏:消费者得到的便宜,意味着供应商更低的利润,进而意味着供应商员工更低的收入。所以,从社会整体看,只不过是一部人的利益转移给另一部分人。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的获益者其实是拼多多。
3、拼多多利用“平台优势”获得了对供应商的超级谈判地位,可以轻松榨干供应商。这种垄断优势,意味着拼多多以牺牲社会公众的利益来追求自身的利润。
知名消费投资人宋向前指出:
——拼多多迎合了居民有效需求不足和消费降级这个巨大的时代贝塔和低欲望社会,抓住了两大逆转的机遇:低价和出海。没有人能清楚地知道这种山寨逻辑,以及客观上存在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游戏究竟可以玩到几时。短期来看它确实满足了消费需求,满足了市场经济原教旨主义者们“存在即合理”的竞争逻辑。但长期而言,它终将有损经济发展,产品升级和产业进步,最终也必将有损消费者福利和消费者剩余。
拼多多式的“掠夺性定价”,本质上是只管今天不管明天的行为短期化,是强势企业利用垄断力量榨取供应商/消费者剩余。平台企业如果只管自己赚钱,而不顾社会责任,这其实和污染企业向河流排放废水一个道理,都是将“企业成本社会化”,是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表现。
与拼多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世纪早期的福特汽车。当时,汽车行业工人工资很低。福特汽车率先大幅度提高工资,去福特应聘的人如过江之鲫。福特的搅局做法,让其他汽车公司非常恼火,他们认为福特疯了。然而,福特的做法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工人收入增加,开始大量购买汽车,进而带动了汽车产业的腾飞。福特的多赢思维,与拼多多的零和思维,几乎是两个极端、两种境界。
2020年12月政治局会议提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就当下而言,资本无序扩张的一个典型现象就是,赢家通吃的平台型企业利用其强大的优势过度挤压上下游。
2024年7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这句话振聋发聩!
监管部门不应放任平台企业的行为,否则拼多多就会引发“劣币驱逐良币”式的扩散效应。此外,对平台企业进行有效监管,也是“保护社会”的必需。如今,几乎每个人都直接或间接与平台企业发生关联,如何避免电商、网约车、外卖等平台企业过度挤压参与方、加剧社会脆弱性,这是一个宏大的时代命题。
李嘉诚曾经有言:“不要赚最后一个铜板”。其实,拼多多赚的就是最后一个铜板。《道德经》云:“反者道之动”。任何缺乏健康基础的“成功”,最终都会带来反噬。
“风物长宜放眼量”,"人间正道是沧桑"!希望所有的企业能有所警醒,要走大路,莫走小道。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