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数字化转型要回归经营的本质,回到企业的本质
原创
2024-11-09 23:36:52
·
浙江思享汇
·
吴春波
当前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普遍有两大焦虑。一个焦虑是对外部环境的焦虑。最近我出去走,本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季节,现在听不到蛙声,抱怨声却不少。
当前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普遍有两大焦虑。一个焦虑是对外部环境的焦虑。最近我出去走,本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季节,现在听不到蛙声,抱怨声却不少。第二,面对新科技,正如论坛主题“数字外脑:AI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所呈现的,企业该怎么做,也有一种焦虑。我自己还有第三种焦虑,叫十月管理论坛焦虑。这次论坛的主题不是我的专业,我主要是研究人力资源,不过主题中有“质量”一词,我就从质量的角度来谈。
首先做个说明,我的分享题目“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就是华为的生命”,出自今年2月份任总讲话的原话。选择这个题目,根源于本人对“数字外脑”与“AI创新驱动”知识的无知。最近看了十多本关于这方面的书,有些书看明白了,有些书也看不明白。作为管理者,作为企业家,用彭老师的话讲,应该“既要,又要,还要”。管理是实践,既要仰望天空,也要脚踏实地。我不擅长前者。经济学关注的是市场,管理学关注的是现场,重点还是要解决现实的管理问题。
我看了很多很多预测,这些预测真地挺吓人的。我是山东人,老家有句话叫“听到蝲蝲蛄叫,还能不种庄稼了?”人们总是高估每一次新技术革命的影响力度与影响范围,预测未来最保险的办法是把预测时间尽量拉长。这些预测,我觉得很多是不负责任的,把时间拉得很长,但是别蒙我们,我们都是学计划的,计划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预测,准确预测是计划的前提。好多预测把时间点拉得长,那就不对预测结果承担责任,这是可怕的,听多了,反而会扰乱我们的思维。
在无真相、无共识、不确定的时代,观察、等待和坚守,这是我的基本原则。要坚信,守望这个世界的还是常识。这也是受邓小平启发而来。邓小平在江西的时候,女儿问他在江西的时候干什么,他说了四个字:忍耐、等待。女儿还问,在长征的时候你干了什么?他说:跟着走。
我们上学的时候读过奈斯比特的《大趋势》,还看过一部电影《未来世界》,那个时候我们感觉未来是非常可怕,非常难以理解的。其实我们可以说是很丝滑地进入到未来世界描述的时代,就是当前高科技剧烈变化的时代。任总讲,保守主义是个好东西,我也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大家都谈拥抱高科技,拥抱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我有一点反对意见,觉得拥抱首先要看清形势,要观察,要把工作做细再拥抱。在街上看到帅哥美女就去拥抱,对方可能是碳基人,也有可能人家恋爱了结婚了。你不能不顾后果的拥抱。对于任何一次科技革命,先观察一下,看清楚再行动。
另外,现在人工智能解决不了企业管理的问题。网上有些照片来自于高校用的AI,用来监测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前排就坐率。所谓智慧赋能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是用AI监测、监控、评价课堂。教育的现实问题靠AI,靠数字化,我觉得解决不了。同理,很多企业的问题也不是引进这些东西就能解决的。管理的最基本的问题,永远是企业往前走的瓶颈。能够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是企业的管理体系。
我的肤浅认识是,数字化转型要回归企业经营的本质,回到企业的本质。企业的本质是什么?是可持续地高质量增长,提升效率和效益,降低成本,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我们不能以引进了多少新技术,特别是AI技术,数字化技术,来衡量是否转型成功。判断转型是否成功,还是要回到价值,企业的价值,以及给客户带来的价值,当然也包括员工的价值,不能唯技术而技术。数字化并没有改变企业经营管理的本质,本质问题还是常识在主宰。
我还要做一个提示: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数字化转型比较成功的一家企业华为为例。华为的数字化转型用了多少年?IPD是4年;ISC是4年;IFS是8年;LTC是8年;ISDP,面向工程交付项目三方成员(客户、华为、合作方)的数字化交付作业平台,用了4年;ISC+,在原ISC变革基础上的以数字化方式再次实施的集成供应链变革,其中内部集成供应链5年,全球协同供应链4年,多业务供应链优化5年,共计14年;IPD流程成熟度,总分是5分,华为从1997年到2012年,用了15年从1.5到3.3,只提高了1.8,2016年为3.5,标志着IPD流程成熟运转了。
显而易见,变革并不是那么浪漫,而是长期主义的,也要坚守,也要聚焦。我们拥抱数字化,要做好这个心理准备,如果想立竿见影,拿来就能用,即插即用,U盘型的,无疑是把这个问题忽视掉了。
我特别欣赏任总的两句话。第一句:“在大机会时代,千万不要机会主义。开放,开放,再开放”。第二句:“在大数据时代,敢于像当年挖掘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那样的大视野、大战略、大决心,寻找大数据时代的‘巴拿马’‘苏伊士’。”
这两句话放在了华为企业形象广告里,2012年、2013年发布的,到现在一点不过时。新技术革命确实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机会,机会确实是存在的,但是不能用机会主义的方式来对待这些机会。
企业要引进IT绝对不是单纯把技术拿来,华为整个数字化运作的流程IT员工3000多人,服务比是1.5%,而且这个过程挺漫长。我们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不要那么简单化。
拉长变革周期有利于减少变革阻力。这也是华为数字化成功很重要的一条经验。有节奏地慢,就是快。这句话带有辩证关系。华为坚持的是乌龟精神,2013年任总写的文章《用乌龟精神赶上龙飞船》,提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这“三不”特别好。不动摇:坚持战略不动摇,坚持愿景使命,坚持核心价值观不动摇。不懈怠:就是不躺平,尽管环境不尽如人意,但是企业没有抱怨的权利,干就是了。不折腾:我们走在正确的路上,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中国的改革开放,改革了40
埃森哲《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显示,我们国内对数字化的认知是比较滞后的。尽管学者谈得很多,书很多,文章很多,但是在现实中,数字不会说谎。全球高管和中国高管的占比,两者数字有差距,不是那么大,并没有在价值影响和举措方面有显著影响。
第一,基于长期主义的数字化转型战略。转型本身就是长期工程。 第二,数字领导力和以自我批判为基础的数字文化。这是价值观的问题。第三,数字化转型的变革力。数字化就是一场变革,需要强大的变革力来引领管理和控制这个变革过程。第四,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和方法。在此引用他人的建议路径,包括愿景驱动数字化转型,流程驱动数字化转型,数据驱动数字化转型,智能驱动数字化转型。
任总10月19日在制造模块/分厂运作进展汇报会上提出:“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就是华为的生命,要把产品质量逐渐提到高于一切。”今年他多次发表关于质量的讲话,为了形成共识:严把质量关,永远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产品的质量关系到华为的生死存亡。
关于人工智能他有一个基本判断:“人工智能的技术革命波涛汹涌,谁也无法预测将来是什么情况,网上有人提到‘人工智能经过了一代、两代’,其实现在连一代都还没有开始,因为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相比,人工智能对时代还没有产生什么贡献与影响。这个时代才刚刚开始,‘小荷’还未露‘尖尖角’,我们要有战略耐性,要敢于部署战略纵深。”他也没法预测,谁都无法预测未来是什么情况。”为什么任总开始关注质量?此质量非彼质量,我后边要讲。
黄老师主编了华为的《价值为纲》。最近又有一本书,是田涛老师主编的《质量为纲》,我今天讲的很多内容都是来自于这本书。《质量为纲》里有任总1994年至2022年关于产品质量的讲话20万字以上,关于精密制造、智能制造的8万字,关于工匠与工匠精神的讲话10篇。中信出版社让我写《质量为纲》的书评,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华为有两个纲,请教了田涛总,这两个纲是否有矛盾?他给的答案是,书名是任总定的,质量在华为也是纲。还有一本书,《追求精确》,任总为其写了推荐语“此书对中国工业有很好促进作用”。
为什么会产生两个纲?华为历来关注质量,每年都要开质量大会。2018年质量大会,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及主要高管悉数出席并发言。会上,余承东率领华为消费者业务管理团队做了质量宣誓,强调“以消费者为中心,用质量和体验捍卫品牌”和以下几个要点:1.以消费者为中心,所有的质量围绕消费者全场景智能体验战略来实施。2.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智能终端行业的领导者和王者。我希望我们所有团队和各级主管要有卓越追求和王者之气,这是我们未来能走向更高发展的核心。3.增长的重要基石是质量,这个质量不是狭义的产品质量,而是整个用户体验的质量。2023年徐直军在“以质取胜”高层研讨会上的讲话题目是《以质取胜是华为坚定不移的核心战略选择》。
质量成为华为战略的重要内容,把质量上升到战略的高度。这段时期是华为提升质量意识、构建质量文化、确定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构建端到端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时期。2023年,华为高层,包括任总,纷纷在谈质量问题。为什么这段时期谈质量问题?产品与服务质量的体现是品牌。2017年华为是福布斯全球品牌价值第88位,2018年升至79位,这是中国唯一入榜的一家企业。我一直讲,别让华为太孤单,更多的中国产品应该进入到这个榜单,中国应该给最具价值品牌贡献更多的产品, 谈及质量我就想起了索尼。在国际上索尼的质量管理是一个典型的案例。1950年索尼提出了自己的核心价值:推动日本的国际地位和形象成为先锋——绝不跟随他人;敢于从事他人没有做的事情,尊重并且激励个人的能力和创造力。它的目标是:体验创新及造福普通大众的巨大快乐;远景目标是,成为改变日本产品国际形象的最著名的公司。索尼还对自己的目标作了描述:我们将创造遍布全球的产品……
我们将成为第一个进入美国市场的日本公司……
我们将在晶体管收音机等美国公司失败的产品上创新并且成功……
五十年以后,我们的品牌将享誉全球……并且代表着最具创新和最高质量……“日本制造”将代表优秀产品,而不是以次充好。
什么是愿景的力量,使命的力量,核心价值观的力量?什么叫文化?文化就四个字:“说到做到”。索尼50年长期主义,它做到了,成为高质量的代表。刚才谈到华为开始重视质量问题,并且一直强调把质量管理提到文化与哲学的高度。此质量不是我们讲的彼质量了,下面这些话都是我引用任总的关于质量的讲话。大质量管理体系需要介入公司的思想建设、哲学建设管理理论建设等方面,形成华为的质量文化。
华为公司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质量。我们要从产品、工程为中心的质量管理,扩展到涵盖公司各个方面的大质量管理体系。
我们要借鉴日本和德国的先进文化,最终形成华为的质量文化。
要实现高质量,必须有大质量体系,大质量就是全面质量管理,端到端的质量哲学系统。
我们建设华为公司用了30年,但“炸掉”华为公司只需要一瞬间。公司的发展不能不顾风险,宁可发展慢一点,也要高质量发展。
竞争的最本质的问题是提高质量。低价格、低质量、低成本会摧毁我们未来的竞争力。
贯彻“小改进、大奖励”的改良方针,追求持续不断、孜孜不倦、一点一滴地改进。
倡导工匠精神和工匠精神,每件事、每个环节、每一次都做好。
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全员质量责任感、荣誉感,脚踏实地磨好豆腐、发好豆芽。
质量是我们的自尊心。低质量是我们的耻辱。
什么叫做进步,就是改正昨天的不正确。
各级一把手是质量的最终和第一责任人。
现在因为质量问题,有多少好端端的公司陷入了非常危险的境地。建立一个品牌很容易,砸掉一个品牌真地很简单。所以质量是哲学问题,是文化问题,也是战略问题。在座的大家想一想,中国的消费者哪一家没有受到企业质量的欺负?前两天列了有质量问题的一大堆产品和服务,列出了十几项,中国消费者太好糊弄了,太善良了。电器产品有多少质量负面案例,都是国内著名的厂商。大浪淘沙,旌旗挥舞的都是质量取胜的企业。
我们看一下华为的2005年制定的愿景、使命与战略。1.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
2.质量好、服务好、运作成本低,优先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竞争力和赢利能力。
3.持续管理变革,实现高效的流程化运作,确保端到端的优质交付。
4.与友商共同发展,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共同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共享价值链的利益。华为那时候的战略,第二条就是关于质量问题。我们再看华为的运作模型。
如图,华为的理念模块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中“以客户为中心”的第四条表述是,以客户满意度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准绳。图中有华为的三个公司级KPI:第一是用户满意度;第二是以客户为中心,以生存为底线的管理体系;第三是利润水平成长最大化。一个是管理的,一个是产品的,一个是客户的。
华为的大质量体系涵盖哪些内容?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归纳。
经营质量与战略质量,再传统的管理学教科书上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概念。华为在美国制裁之后,提出了以生存为底线,改善经营质量,提高盈利能力,坚持有利润的增长,有现金流的利润,有质量地活下来。我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华为的目标就是活下来,但是把活下来作为最低纲领。2019年5月16号开始被美国多轮次精确制裁之后,华为把活下来作为最高纲领,而且加了一个限定词,高质量的活下来。引用一些华为的表述: 产品与服务标准:极简的架构、极低的成本、极高的质量、极优的体验。
生存基点:要调整到以现金流和真实利润为中心,不能再仅以销售收入为目标。
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
战略目标:把短期目标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目标;把有质量的活下去作为战略目标。
战略路径:客户需求和科学技术双轮驱动创新。
经营宗旨:以全心全意对产品负责实现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
其中,“把短期目标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目标”,这是任总的原话。华为短期目标是什么?在美国制裁的这四年多,活下来,把有质量的活下去作为战略目标。其实关于质量,别说得那么高大上,就是任总讲的,磨好豆腐,发好豆芽,因为这个豆腐客户要吃,爹要吃,娘要吃,自己还要吃,所以全心全意,以质取胜,实现“碗里有饭,田里有稻,仓里有米”。
从中央集权到“村自为战”,实现大平台支撑下的精兵作战。
简化作战管理,简化层析,权要听得见炮声,钱要体现公司意志。
把能力中心建在战略资源聚集地,辐射支持全球业务。
“强”代表处,“小”地区部,“小”机关,“大平台”。
基于流程分配权力、资源和责任,形成像“眼镜蛇”一样的敏捷体系,主干清晰,末端灵活,支撑有力。
人才也包含质量问题。我想列举孟晚舟主编的《不破楼兰誓不还》,其中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才质量案例:庄丽莹(湛江技师学院):累计验证2万多单合同比对,拦截数百万美元错误付款风险;钟春燕(湖南交通职业学院):年全检报价24万行,日检查量超过1000行,差错率0;袁义(西南民族大学专科):年处理交易3万笔,连续十年0差错;蔡慧(湖南工学院):累计上报对帐差异500份,涉及问题金额7000万美元;孙伟(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大专):每年核算报销发票1.1万单,11年外部差错率0,拦截错误发票195笔,拦截错误资金310万元;姚莉萍(皖西学院):年核算发票9万张,金额约1.5亿元,及时处理率100%,连续6年0内外部差错。
什么是人才?大家看了上面这些信息就明白了,这也是质量,也是效率,这就是管理,这就是机制,这就是高质量发展。所以,学历和人才没有直接的关系,看这帮人的学历、学校,但是她们在本职岗位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这些结果,这不就是高质量吗?
改进管理质量也是利润的来源。2015年,华为通过各项管理改进活动共节约了管理成本3.28亿美元。这是通过管理带来的利润,更重要的是2015年华为把这些节省出来的利润拿出了1.77亿美元,平均分给所有员工,这是火锅奖,人人有份。发奖的时候正好是中秋节,网上评论华为发的月饼是美元馅的,让每个员工享受到改进的成果。
华为的质量管理体系,前面有任总的理念,也有公司最基本的体系,这是一个大质量管理体系,涉及到战略,涉及到经营,涉及到组织,也涉及到人才管理体系。其中有华为公司质量目标:让HUAWEI成为ICT行业高质量的代名词;有华为公司质量方针:以质取胜,时刻铭记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我们把客户要求与期望准确传递到华为整个价值链,共同构建质量;我们遵从规则,一次把事情做对;我们激发全球员工潜能,持续改进;我们与客户一起平衡机会与风险,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华为承诺向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持续不断让客户体验到我们致力于为每个客户创造价值。华为有自己的全面质量管理架构,有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还有自己的质量管理一系列的工具。什么是质量?我用三张图来说明:
第一张,是一把椅子,维多利亚女王用“坚毅”号沉船打造,1880年赠送给美国,24届美国总统使用过,使用年限达144年,马上要迎来第25届总统了。
第二张,国产沙发和意大利沙发,任总讲他办公室有国产沙发和意大利沙发,意大利沙发十几年了还不坏,国产沙发三到五年就要换,这就是质量。
第三张,1985年,牛津大学大礼堂的20根横梁发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350多年后他们找到了一批橡树。原来,大礼堂的建筑师当时已经预想到,那些横梁300多年后将会风化,因此,让工人在园子里种下了一片橡树,足以满足后人之需。
高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是干出来的,质量的发挥应该是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每个人投身到质量中,因为最重要的质量是工作质量。工作有质量才有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这是一个基础。产品与服务质量植根于员工的心中,创造于员工的手中。只有唤起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方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正如瑞士钟表匠塔·布克在1560年所发现的那样:金字塔的建造者,不会是奴隶,应该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所以华为实行的是小改进,大奖励,大建议,只鼓励。华为始终推崇蓝血十杰精神:“在这个时代,我们还是要继续学习蓝血十杰,对数据、对事实要有宗教般的崇拜,根据数据和流程来综合管理。”
我用四句话总结华为的高质量管理: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探索,在自我批判中进步,在继承优化中成长,在“顶层设计”中卓越。2019年,央视举办中国品牌强国盛典,是一个很高规格的表彰。华为派了一位高级工程师作为代表领奖,就是终端软件部的聂星星女士,她是2014年进入华为的。华为的做派似乎太不把央视当回事了,但实际上传达了华为的理念,这位女士代表了全体员工的奉献。在很多企业这是不可思议的事。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