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让你强大的,靠的不是人脉和加班,而是这3个底层思维
你好,我是张三峯。
有一次,我在给一家大型制造企业做顾问时,和一位刚刚晋升的中层管理者聊起了他的新角色。
他说:“晋升前,我总觉得只要多干、多扛、关系搞得好,升职是迟早的事。可现在才发现,真正的难题不是爬上来,而是站得住。”
我问他:“你觉得差别在哪里?”
他说了一句话,我记到现在:“不是工作强度变大了,是思维方式必须升级了。”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
“职位是被提拔的,但能力必须自我进化。”
过去靠拼命,现在靠认知。真正让你强大的,不是拼命干,也不是靠人拉,而是你思维的“底层结构”是不是足够高级。
这3个底层思维,就是我今天想和你分享的。
我曾见过一个产品经理,PPT做得漂漂亮亮,需求文档写得滴水不漏,会议纪要整得非常专业。每次项目延期,他都说一句:“我已经按时做完了,问题不在我。”
看似无懈可击。
但后来,公司把另一个项目交给了刚来不到一年的同事,跳过了他。他很不服。
但问题就在于:你做完了,但没有人因为你把这件事“做成”而收益 。
这是结果思维和过程思维的区别。
“做完”是视角向内,看自己做了什么;“做成”是视角向外,看别人得到了什么。
被提拔之后,你的角色不再是“被动响应”者,而是 “价值创造”者。
你要学会倒推。
项目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关键路径在哪里?资源卡在哪?怎么调动他人?谁是关键干系人?谁的支持最重要?
你要开始构建一个叫做“结果地图”的东西,明确路径,拆解关键,控制变量,不断复盘。
这时候,工作就不是完成任务清单,而是解决一个个真实的“问题”。
记住:公司花钱,不是为了让你忙,而是为了让你解决问题。
有个朋友在一家头部公司做运营副总裁。
刚接手时,公司让他推进一项对接政府和高校资源的项目。
他本来挺有信心,认识不少“领导”,在某高校也有“熟人”。可三个月过去了,合作毫无进展。
后来,老板把项目交给另一位资源不多、背景也一般的年轻人。结果,一个月不到,合同就签下来了。
他不服气。去看那小伙子到底做了什么。
结果发现,对方什么人也没请吃饭,什么人情也没走,但做了三件事:
拆解了项目价值链,明确每一方能得到什么;
做了一个资源配比表,让所有人看到各自角色和收益;
用一个平台化方案,把高校、政府、企业需求统一在一个合作框架中。
这不是人脉多,而是资源整合力强。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真正优秀的管理者,不一定是最会“打招呼”的人,但一定是最懂“调资源”的人。
整合,不是“找人帮忙”,而是 “让别人愿意合作”。
这是系统思维的底层逻辑:
• 看清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 找到系统中互相作用的力量;
• 不从个体突破,而是从结构突破。
换句话说,不是你有多少朋友,而是你能不能用最小的力量,激活最大的系统。
你可能听过“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但却没听过“方向错了,再大的努力都是反方向”。
职场上最常见的一种勤奋,叫做 “盲目努力”。
我见过太多管理者,忙得昏天黑地,每天开会、协调、盯数据,但最后交出的项目,不但没拉业绩,反而让组织疲于奔命。
为什么?
因为从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向。需求判断错、用户理解偏、资源配置失衡。
他们都缺了一个能力:看穿现象,抓住本质。
比如,销售下滑,表面看是客户流失,深层看也许是产品定位失焦,再往里看,也许是组织激励机制出了问题。
不看本质,你就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结果问题越来越多,治标不治本。
管理者的职责,是在混沌中保持清醒,在复杂中找到最重要的“一根针”。
判断力,是认知能力的核心。
而认知的根本,不在于你知道多少细节,而在于你是否看到了核心变量。
这,才是高阶管理者真正需要的——战略思维的雏形。
写在最后
在职场晋升的起点,人脉、加班、勤奋、执行力,确实很重要。但越往上走,你会越清晰地看见:
真正决定你能走多远的,不是你有多“努力”,而是你有多“清醒”。
这三种底层思维,就是一个人从职场执行者,成长为价值创造者的三道门槛:
结果思维:从“我做了”到“我搞定了”;
系统思维:从“我认识谁”到“我怎么盘活”;
本质思维:从“埋头苦干”到“抬头看路”。
把它们刻进你的认知操作系统里,你就不再只是一个努力的人,而是一个值得被托付更大任务的人。
这是所有升职加薪的根基,是你人生加速的杠杆。
⸻
如果你正在晋升的关键期,不妨想一想:
我还在用低阶努力,试图解决高阶问题吗?
欢迎你把这篇文章,转发给那些同样正在成长路上的朋友。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