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属执行力为什么弱?只因领导少做3件事
01
不要企图改变下属的意识
要改变下属的行为习惯
下面是发生在某销售分店的事。
这家分店虽然完成了销售目标,但在开发新客户上略显不足。分店长想:“如果不在开发新客户上多下功夫,下一年度就会干得十分费力。”
于是,他将课长们叫来,告诉他们让各自的下属全力开发新客户。
A课长立刻对下属进行意识改造。他不停向下属强调:“今后必须开发新客户 ,否则我们无法生存。”
下属听了答道“明白了,今后我会努力开发新客户”,然而迟迟没有行动。
A课长想,只要反复叮嘱,下属一定会改变。于是,他一有机会就强调“必须开发新客户”,希望下属将这句话刻在脑子里。
然而,三个月过去了,下属还是老样子,只去拜访有业绩的老客户,结果在10人的团队中,平均下来,每个人只开发了两个新客户。
终于,在一次会议上,A课长忍不住发了脾气,骂了下属。从那时起,团队成员的心离A课长越来越远,A课长变成了“孤家寡人”,更别提开发新客户了。
另一边,B课长首先思考的是如何改变下属的行为。
虽说需要行动,但猛然间让下属每天打20个电话邀约客户,他们必将受挫。
于是,B课长让下属利用每天晨会结束到出外勤之间的这段时间,每个人打三个电话邀约客户。这种工作对下属来说并不算难以负荷,因此他们都能坚持。
就这样,坚持了三个月,最后在10个人的团队中,平均每个人开发了五个新客户。
要想做出结果,重点在于展开具体行动。
像A课长般一味强调“改变意识”,下属是不会改变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应该具体从哪里入手。
所以,花一些心思让行动变得不太困难,使人可以坚持下去,这一点也十分重要。
有两个小窍门分享给大家:
1、制定平时的例行动作
像刚才的例子,正因为晨会后大家一起做例行动作,才能坚持下去。
在开始做某事之时,制定一些类似的例行动作,换个说法,规定一些“仪式”,下属自然会产生“好!干起来”的感觉。
譬如,我在写东西之前,会先给自己冲一杯咖啡,意在告诉自己:“冲完咖啡就到写作时间了”,精神自然开始集中在写作上。
2、只做一点就停下
在领导者看来,下属不应该只做三件事,而应该做10件、20件事。但是如果一开始就追求数量,下属很难持续下去,这叫做“稳态反应”(稳定性)。
生物具备自我恢复原状的机能。当生物的体温或血糖出现异常时,这种机能就会发挥作用。
同样的道理,一上来就让人长时间从事全新的活动,人体很快就会回到原来的状态。所以,吃饭不要吃得太饱,要让肚子保持八分饱的状态,这是保持健康的秘诀。
要让行动坚持下去,重点在于“消除零行动的日子”。就这个例子而言,如果下属早上工作太忙,挤不出时间打电话,那么可以规定“傍晚必须打一个电话或发一封邮件”作为弥补。
能干的领导者在改变下属的意识之前,会先推动下属迈出第一步,再开动脑筋,设法使下属将行为坚持下去。
不要只讲道理
信赖和热情也很重要
在以前,上司的命令、指示是绝对不可违背的。但在现代,职场中滥用权力等问题遭到人们非议,因此,用“职权”“地位”驱使他人的强权管理已经大为减少。
那么,在当下这个时代,应该怎样调动下属呢?
领导者A认为,在当下这个时代,只要自己能讲出充分的道理,下属就会行动。于是,他企图用无可争辩的正确逻辑,即通过讲道理说服下属。
然而这个方法并不奏效。在之前逻辑分析类书籍大行其道之时,出现了大量认为“只要自己讲得有道理,别人就会行动”的“逻辑迷”,而A就是这样的“逻辑迷”。
A的办法不奏效的原因,是他忽视了一点:比起“讲话的内容”,人们更在意“话是谁说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让他人行动起来有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是信赖、热情和道理。
只要三者缺一,或者不依照这个次序,那么无论你想告诉别人什么,都不会顺利。
换言之,在向对方讲“道理”之前,首先彼此之间要有“信赖”,这是基础,然后还需要有“热情”。
譬如,一位领导者对你说:“不完成本年度目标的话,分店或许会维持不下去,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度过这个危机。”
假如说这些话的领导者平时思想让人捉摸不定,说话语气冰冷生硬,做事只重视形式,你肯定不会产生“好好干”的想法。
要是我的话,我会想:“现在才说这些有什么用。”
但假如这位领导者平时与员工建立了信赖关系,说话也充满感情,下属自然会产生“无论如何也要克服困难”的想法,团队也会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这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完全一致。
“道理”固然重要,但是,在讲道理之前若没有“信赖”与“热情”,人是不会行动的。
要想成为值得下属信赖的领导者,重点在于下面两点:
即使之后下属干得不太顺利,按照B的做法,下属也会觉得“这是我自己选的,没办法”,从而坦然接受。但按照A的做法,下属不会将该工作当成“自己的事”,自然无法接受。
@THE END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