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幸福?
10年前,如果你问我是否幸福,我会避而不谈,因为我不想讨论关于幸福的话题。如果要给幸福感打分,满分10分,我当时的幸福感应该是2分或3分。状态最好的时候,也许能达到4分。但幸福感对那时的我来说并不重要。
而现在,我的幸福感是9分。有钱确实能提高幸福感,但金钱其实只发挥了很小的作用。幸福感的提升主要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认识到,让自己幸福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我也运用了大量技巧来培养自己的幸福感。
可以说,幸福与基因无关,甚至与选择无关,它是一种与个体密切相关、可以后天习得的技能,就像通过锻炼强健体魄、通过吃饭摄取营养一样。
我认为,幸福就像所有其他的宏大话题一样,其含义会随着时空的转换而不断变化。探索自己对幸福的定义非常重要。我对幸福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我一年前给出的答案跟现在的就完全不同。
现在,我认为幸福就是一种不需要主动作为的状态。当把“缺憾感”从生活中剔除时,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在没有缺憾感的短暂时间里,你的内心会一片宁静。当内心宁静时,你是满足的,是快乐的。当然,你完全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但我还是要再说一次,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也不一样。
对我来说,幸福的含义主要是没有痛苦,没有欲望,不沉溺于对未来或过去的思考,真正拥抱当下,拥抱现状,拥抱现实的一切。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也开始相信,个体是渺小的,如沧海之一粟,微不足道。这样的认知对我获得幸福感很有裨益。假如你自认为是全宇宙最重要的人,你就会有让整个宇宙屈从于你的意志——既然你是最重要的,那么宇宙怎么可以不符合你的心意呢?如果宇宙不按照你的意志来运转,你就会觉得不对劲儿。
但如果你把自己看成一个细菌或变形虫,把自己毕生的努力都看成在水上写字、在沙滩上建城堡,你就不会对生活“本来该有”的模样抱有期待。生活就是这样,现实就是如此。接受了这一点,就无所谓幸不幸福。“幸福”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一种主观感受。
剔除了“幸福”和“不幸福”的状态,剩下的就是中性状态,但中性状态并不意味着平淡。很多人认为,中性状态是索然无味、缺乏激情的。事实并非如此,中性状态是孩子才有的状态。我们会发现孩子通常都很快乐,那是因为他们真的会沉浸在周围的环境里,沉浸在当下,而不是期待环境来契合自己的喜好和欲望。
我认为,中性状态其实是一种完美的状态。只要不沉溺于自己的想法,不执着于自己的欲望,你就可以获得快乐。
如何理解幸福?
幸福,爱,激情……这些都不是我们追寻的事物,而是我们做出的选择。幸福是一种选择,是一种可以培养的技能。大脑就像身体一样,是可塑的。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努力改造外部世界,改造他人,改造自己的身体,却没有考虑过改造自己的大脑,只是简单地接受了年轻时被塑造的自己。我们无条件地听从自己脑海中的声音,以为这个声音就是一切真理的来源。殊不知,大脑也是可塑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记忆和身份只是来自过去的负担,让我们无法自由自在、心无旁骛地活在当下。在任何时候(比如走路的时候),大脑都只有很小一部分是关注当下的。大脑把主要精力用于规划未来或悔恨过去。这样的运行机制让人无法获得绝妙的体验,无法欣赏周遭一切事物的美妙之处,无法因为现状常怀感恩之心。如果每天都沉浸在对未来的规划和幻想中,那就是在亲手扼杀自己的幸福。我认为,过去就是过去了,没有回忆,没有遗憾,没有放不下的人,没有忘不掉的旅行。既往不恋。人之所以感到痛苦,很多时候是因为拿以往和现在做比较。以往种种未能实现的欲念会带来现在的缺憾感,而我们又将弥补现实缺憾的希望寄托于未来。消除缺憾感会让人更容易活在当下。人们赋予“幸福”太多内涵,对现在的我而言,幸福的本质更倾向于平和,而不是快乐。我觉得平和与目的无法共存。如果你是在追随内在的目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你自然会觉得幸福。但如果目的是外界强加给你的,你做的是不得不做的事情,那么你是不会幸福的。我觉得,大多数人都有如影随形的轻微焦虑感。有时你四处奔忙,感觉状态一般。这时,如果停下来感知一下自我,你就会发现大脑在一刻不停地念叨。又或许,你就是没有办法安静地坐下来,即使身体坐下来了,你的大脑也会一直想着“下一步”应该做什么。事情总是一件压着一件,处理完这件,下一件会接踵而至,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所以焦虑感才会普遍存在。如果你找个地方坐下来,尝试着什么都不做,这个时候,焦虑感是最明显的。我说的什么都不做,是不要读书,不要听音乐,不要做任何事情,只是坐着。只是这一件事,你就做不到,因为焦虑感会让你如坐针毡,会不停地催促你站起来去做事。所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意识到,是焦虑感让你感到不快乐。而这种焦虑感源于一连串不断涌现的想法。我应对焦虑的方法就是不与之对抗,让自己意识到这种焦虑感源于脑海中此起彼伏的想法。然后,我会问自己:“我是想一直执着于这些想法,还是想重获内心的平静?”如果大脑中一直存在各种各样的想法,我就无法获得平静,所以,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你也注意到了,我说的“幸福”,指的就是拥有平和的内心。很多人说的幸福指的是开心快乐,但于我而言,幸福就是内心的平和。幸福就是满足现状。而成功源于对现状的不满,是对现状的改造。两者只能选一个。我花了很多时间奋力拼搏,就是为了获得物质上的成功和社会的认可。得到之后(至少当这些东西对我来说已经没有那么重要的时候),我意识到,身边跟我一样成功或正在奋力取得更大成功的人,似乎并没有那么幸福。我个人的经验完全符合享乐适应理论:再好的东西,我也很快就习惯了,它们无法再带给我刺激或愉快的感觉了。于是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幸福是一种内在感受。这句话听起来像老生常谈,但正是由于这个结论,我开启了一场自我对话、自我完善之旅,这让我意识到,所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都是内在的,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大多数人对成功人士的定义都是赢得游戏的人,无论是什么游戏。如果你是运动员,你眼中的成功人士就是顶级运动员。如果你经商,你眼中的成功人士也许就是埃隆·马斯克。几年前,我会说我眼中的成功人士是史蒂夫·乔布斯,因为他参与推动的创新项目改变了全人类的生活方式。马克·安德森在我看来也是成功的,不是因为他最近摇身一变,成为风险投资人,而是因为他创立了卓越的网景公司。还有创造了比特币的中本聪,比特币是一项了不起的技术创造,其影响要延续至未来几十年。当然,还有埃隆·马斯克,他改变了大众对现代科技和创业可能性的认知。我认为,这些能成功实现商业化的人都是成功人士。对现在的我来说,真正的赢家是那些已经完全退出游戏的人,甚至根本不玩游戏的人,是那些已经超越了游戏的人。这些人的内心无比强大,有极强的自控力和清醒的自我意识,他们不需要从任何人那里获得任何东西。纵观人类历史,传奇的佛陀和克里希那穆提在我看来都是成功的。我喜欢阅读与他们有关的作品。我之所以认为他们成功,是因为他们完全退出了游戏,输赢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巴菲特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想成为世人眼里最差但自己心里最好的情人,还是想成为世人眼里最好但自己心里最差的情人?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说明存在内在和外部两套评价标准。这个问题完全抓住了重点,即所有真正的评价标准都是内在的。嫉妒是一种很难克服的情绪。我年轻的时候嫉妒心很强。随着阅历的增加,我逐渐学会了克服嫉妒,当然,嫉妒仍会时不时地冒出来。嫉妒是一种有害的情绪,因为归根到底,它并不能改善你的生活,只会让你不快乐,而你嫉妒的那个人仍然是成功的、美丽的,仍然拥有你所嫉妒的一切。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我嫉妒别人,只是嫉妒他们的某些方面,而我不可能只拥有我嫉妒的那些东西。我不能只想要那个人的身材、财富或个性。如果要交换人生,我就必须接受对方全部的人生,包括他的反应、欲望、家庭、幸福感、人生观、自我形象等各个方面。你可以接受吗?如果你不愿意与别人进行百分之百的交换,嫉妒就毫无意义。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嫉妒心瞬间就消失了,因为我不想成为其他任何人。我很高兴我是我自己。顺便说一下,即使是“开心做自己”这件事,也在我的掌控之下,只是社会不会因此给我任何奖励。如何获得幸福?在过去的5年中,最让我意外的发现是,获取平和与幸福其实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当然,基因会决定一个人感受的上限和下限,环境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个体可以突破环境的塑造,主动进行自我重塑。我们该如何打造获取幸福的技能?可以通过养成好习惯来获取。从本质上讲,生活的过程就是用精心培养的好习惯替换那些在不经意间养成的坏习惯,努力成为一个更幸福的人,你的幸福指数最终取决于你的习惯和你花最多时间与之相处的人。我有个伊朗朋友叫贝赫扎德,他热爱生活,无暇理会不快乐的人。如果你问贝赫扎德有什么幸福的秘诀,他只会抬头望天,然后说:“停止追问,开始欣赏。”我有一系列可以帮助我活在当下、提升幸福感的技巧。刚开始,这些技巧看上去有些傻里傻气,很难掌握,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做到。但现在,大部分技巧已经成为我的第二天性。我认真虔诚地运用这些技巧,成功地提高了自己的幸福指数。1. 效果最明显的技巧是洞察冥想。我在冥想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弄清楚自己的思维是如何运转的。其实就是时时刻刻都保持洞察。如果我意识到自己正在对别人评头论足,我就会停下来自问:“我能不能正面解读这件事?”我过去常常因为一些事情感到恼火,但现在总会尝试看到积极的一面。2. 我努力让更多阳光照射在自己的皮肤上。我心中敞亮,抬头微笑。3. 每当意识到自己对什么东西产生了欲望时,你可以自问:“这个东西对我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我至于因为这件事不合我意就感到不开心吗?”在大部分情况下,你会发现,这个东西对你来说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4. 我觉得戒掉咖啡因提高了我的幸福感,因为我的情绪更稳定了。5. 告诉你的朋友你是一个幸福的人,这样你就不得不表现出幸福的状态。因为你得言出必行,过得符合自己的描述。你的朋友也会期待你是一个幸福的人。6. 尽量不要使用电话、日历和闹钟这三个手机应用程序,重获时间和幸福感。8. 陷入惶恐怎么办?用冥想、音乐和运动重新调整情绪。然后把让你感到惶恐的事情放下,选择新的事情,把情绪能量投入其中。9. 人造物品(汽车、房子、衣服、金钱)比自然物品(食物、性、运动)更容易导致享乐适应。10. 看屏幕的时间越长,幸福感越低;看屏幕的时间越短,幸福感越高。11. 幸福指数的个人衡量标准是,一天中你有多少时间用于履行职责,而不是追随兴趣。12. 新闻的目的就是让人感到焦虑和愤怒。但新闻背后的科学、经济学、教育和冲突趋势是有积极意义的。要保持良好的心境、乐观的心态。13. 政治、学术和社会地位都是零和游戏。正和游戏才能造就积极向上的人。14. 阳光、运动、正向思考和色氨酸,这些不是药物,但都可以增加大脑中的血清素,使人始终保持健康、清醒、积极、乐观。那么,如何改变习惯?选择一件事情,许下一个愿望,并使其具象化。规划一条可持续的路径。确定需求、诱因和替代品。把自己的规划告诉朋友。一丝不苟地稳步前行。自律是通向新的自我形象的桥梁。全面接受新的自我形象,这就是现在的你。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