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水乡湿地,文化名镇——瑞安南滨湿地(林垟古镇)
历史文化名镇
01 项目背景
林垟古镇于2006年入选第三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2015年1月,《林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09-2020)》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目前规划已经到期,为了加强对林垟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管理,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亟需启动新一轮《林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修编工作。
02 本轮保护规划修编重点
上版保护规划调查内容详实,重点突出,为林垟古镇的保护工作树立了框架。但随着城乡规划与建设背景的变化、历史文化名镇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上轮保护规划难以适应新时代的保护要求。同时在多轮的城镇环境整治及部分建筑拆迁的实施过程中,现状环境已经发生较大的改变,与上版保护规划已有差别,其部分指导意义已经较弱。
本轮保护规划修编需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 上版保护规划侧重于对古镇区,即核心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未涉及镇域范围内的保护规划。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在本轮保护规划中应提出总体保护策略和镇域保护要求。
2. 相较于上版保护规划,目前古镇中部分文保单位或保护建筑级别已发生变化,原规划中的保护要求不能满足需要。本轮保护规划需要在上版保护规划的基础之上对林垟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形成脉络,对于除文保历史建筑外的河道、街巷等保护对象提出具体有效的保护与利用措施。
3. 本轮保护规划针对风貌保护与整治的内容,不仅要提出原则性要求,同时要细化控制要求,增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增强规划后续可操作性。
03 古镇价值提炼与问题总结
01自然山水格局
自然湿地之上农耕文明的场地记忆
三国船屯时期到东晋、南北朝,浅海滩涂自西向东淤成洼地和平原。附近百姓前来垦殖,并利用自然泻河、湖沼,历年逐段分片加以挖凿、贯通,到了明清成了水稻种植区。正是农耕开垦与自然的互动形成了如今河网交织的平原水乡。
02古镇空间特色
温瑞平原船运水乡生活的活标本
自古林垟与周边村庄聚落便有民船相通,至清末民初更是设立固定航线,往返瑞安与平阳县城,是瑞平之间重要的交通枢纽。林垟也成为区域的商贸中心,依托交织的河网,旧时林垟以河为路,以船载货的交通方式逐渐演变为生活方式,影响着建筑格局、社会活动等方方面面。
03建筑营建特点
瑞安民居建筑营建与演变的典型代表
林垟传统民居在平面布局、主体结构、屋顶形式、建筑材料、建筑细部都为地方传统类型,特色明显。在此基础上,受水土条件、使用功能、文化发展的影响不断演变,如一线街建筑,依水而建,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商贸民居。
04历史文化内涵
永嘉学派重教兴商的文化烙印
瑞安是永嘉学派的中兴之地。清末以孙衣言为代表的文人志士重振永嘉学派,创办了诒善祠塾。林垟人金鸣昌将诒善祠塾学风带回林垟,为林垟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永嘉学派“经世致用”的精神,成就了林垟诸多人才外出求学,回乡后促进林垟教育、医疗发展。“农商一体、大兴实业”的理念也为林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
现状主要问题
历史遗存缺少有效保护与利用
建筑风貌缺乏控制,传统建筑亟需修缮
生态环境破坏,公共空间品质不高
现代化生活设施和功能业态较为薄弱
旅游体系未建立,旅游资源待挖掘
04 规划主要内容
总体规划思路
目标与定位
规划以“保护历史真实性与风貌完整性,强化生活延续性,展示 ‘活着’的浙南水乡”为目标。保护整体空间格局、历史风貌、文化遗存,保持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改善建筑质量和风貌,改善人居环境,使其成为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原生态历史住区;以生活+记忆为抓手,展现浙南水乡风味与林垟历史价值,实现林垟旅游从无序到系统的突破。
未来林垟古镇将以“原生湿地水乡,浙南文化名镇”为规划定位,保护湿地水乡的风貌,弘扬林垟本土文化,联动区域发展打造“湿地明珠”。
古镇的保护与传承
//1 保护范围的划定
划定依据:文物古迹、历史建筑或传统风貌建筑的现有用地;组成林垟水乡肌理的重要河道,及具有历史意义、文化特色的街巷;传统风貌建筑及重要历史环境要素(包括古桥、古树等)集中区域。
//2 整体格局与风貌特征的保护
保护“以水为路,桥通两岸,依水生街,傍水为市”的历史空间;保护如一线街、西岸街等历史街巷的传统街巷尺度,整治与恢复沿街立面、道路铺装等;保护杨黄底河、斗直门河、林中河及部分支流、水湾的历史水系环境;保护历史河道尺度与断面形式,整治与修复埠头、桥梁。
//3 景观视廊的保护
一线街内街视域:修缮提升沿街立面,参考历史信息改善街道铺装,恢复一线街历史风貌,作为主要景观视廊打造。
杨黄底河视域:保证河道两岸的景观视廊及埠头向河道方向的视廊通畅。提升驳岸及岸边绿化,控制两岸建筑高度及风貌;济南桥、西湖口桥观景点视域:作为河道交汇点,保证观景点向南、北、东方向的景观视廊的通畅;斗直门河视域:保证河道两岸的景观视廊的通畅。提升驳岸及岸边绿化,控制两岸建筑高度及风貌;西岸街视域:保证西岸街街巷景观视廊的通畅;沿河滨水步道、滨河广场等观景点视域:保证观景点沿河方向景观视廊的通畅。
//4 建筑高度的控制
结合古镇区内建筑高度情况和保护需求,分层次合理控制建筑高度,保持古镇区的传统街巷肌理、尺度和空间层次。古镇区范围内从整体空间上,实行建筑高度分区控制。
//5 建筑的保护与整治
▲ 整治引导案例——杨黄底河两侧
古镇的利用与发展
//1 总体原则与思路
林垟古镇空间修复建立在“尊重生态、尊重文化、尊重生活”的基础上,在充分研究传统水绿格局变化、历史文脉发展、城镇生活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蓝绿空间、历史空间、生活空间三类空间的梳理与修复,以形成符合历史发展与生活需求的空间布局。同时适当“引导旅游”,培育原真延续、主客共融的游览服务体系,促进古镇产业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2 生态空间修复
构建“水-绿-镇融合”的生态网络
水道网络:保护杨黄底河等河流水系,维持“一纵两环多横”的水系的水系脉络,并建设水上游览线路,恢复码头若干处。
绿道网络:通过对古镇街巷整治提升,同时在古镇周围结合农田、水岸建设环村绿道体系,实现古镇内部街巷系统、滨水步道与镇外绿道系统的有机串联,以形成“水绿镇” 的有机融合。
绿地体系:梳理由公园绿地、广场用地、防护绿地组成的绿地体系,成为古镇与外围自然空间的缓冲带,也是展现古镇界面整体风貌的重要窗口与基底。
//3 文化空间复兴
复兴“一带三片多点”的古镇文化脉络
一带:河街活力带
以南北并行的一线街与杨黄底河为依托,重现“一线街”繁华场景。
三片:历史遗存片
对历史遗存较为集中的三个片区进行保护和空间梳理、环境提升,形成文化体验片区,提升古镇文化氛围。
多点:文化节点
在尊重古镇历史格局的基础上,对重要标志性历史节点空间进行适度复原、保护提升,打造为古镇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激活古镇空间活力。
//4 生活空间重塑
重塑“河畔、埠旁、街角、田间”的公共生活场景
河埠头、街巷交叉口、桥头、村口田畔等重要的历史空间,历史上都是古镇居民交往、生活的重要空间场所,在充分考虑古镇居民生活特征的基础上,对重要的居民交往空间进行修复,让居民回归“河畔、埠旁、街角、田间”等在地的特色交往方式。
//5 旅游空间培育
培育原真延续、主客共融的游览服务体系
入口服务区:设置东西两个主入口服务区,近期以东侧为主,利用原有工业用地改造,配置停车场等配套服务。
商业服务区:主要集中于一线街、西岸街、湖心岛区块。包括传统商铺、主题餐饮、娱乐购物等业态,为居民和游客提供现代商业服务。
文化展示区:集中于东入口的文化展示体验馆、名人展示馆、民居展示馆及各处寺庙。提供手工艺体验、主题演出、建筑研学等功能。
05 规划编制成效
目前《瑞安市林垟省级历史文化保护规划(2021-2035)》已经由瑞安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报送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规划目前虽未正式实施,但在本轮规划的修编过程中,通过与古镇居民和相关部门的不断沟通探讨,目前已经取得以下几点成效:
保护规划深入研究了古镇内的历史遗存,深度挖掘了如陈庚生宅、陈贯钦宅等文保点的遗存价值,通过和地方主管部门的不断沟通,提高了地方主管部门对于古镇保护的重视,有效加速了古镇内文保单位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目前古镇内所有文保单位与文保点的修缮测绘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开始启动下一轮更为深入的修缮工作。
保护规划的修编通过与古镇居民深度的沟通,科普了保护规划的重要性,并打破了当地居民一直以来对于古镇保护的偏见,认为保护就是“不能动”,保护就是“不能建房”,有效加强了古镇居民对于古镇保护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