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正在被掏空,工资崩塌只是第一个信号
过去人们对小县城的印象,是安逸、安稳、低欲望、低成本,生活节奏慢,挣钱虽然不多,但胜在房价便宜、生活开支低,日子过得去就行。可在近几年,你会发现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小县城里,工资水平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在下降,甚至逐渐低于维持体面生活的基本线。县城的青年人,一个个离开去大城市打工;留下来的,要么啃老,要么混日子,要么干着低薪工作,工资和物价之间的剪刀差越来越大。县城经济,正在被抽空。
为什么会这样?得从宏观到微观剖析。县城的工资本质上依赖三个来源:本地财政、产业支撑、外来资金。财政支撑就是公务员、事业编体系,产业支撑是当地的工厂、企业、批发市场,外来资金则是返乡创业、打工汇款、房地产投资。过去这三股力量能勉强支撑起县城的就业与消费,甚至还能形成一个小循环:年轻人去沿海打工寄钱回来,父母在县城买房盖楼,商铺开张,餐饮红火,财政收入稳定,公务员有工资,县城的生活看似稳定。可如今,这个循环正在断裂。
首先,财政层面,县级财政吃紧是普遍现象。县城靠税收支撑,可税收来源呢?一大部分靠土地财政,另一部分靠企业纳税。随着房地产市场遇冷,土地卖不动了,财政收入直接下滑。而企业呢?本来县城就没多少优质企业,大的早就外迁,小的抗风险能力差,一场疫情或者经济波动就能倒闭大半。于是,县财政不得不压缩开支,公务员绩效延迟发、年终奖缩水、事业单位招人冻结。这种压力,直接传导到普通人的工资水平。
其次,产业层面,县城产业空心化严重。过去很多小县城靠纺织、家具、建材、食品加工等传统制造业活着,但随着产业转移,这些低附加值产业要么被大企业整合,要么外迁到劳动力更便宜的东南亚。县城里的工厂没了,就业岗位自然减少,剩下的也多是月薪三四千的流水线活。再看看县城商贸,本来靠农民消费和返乡人群,现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年轻人走了,消费需求下降,县城的商贸体系自然熄火。商场冷清,夜市空荡,很多铺子半年不开张。工资的土壤被抽走了,剩下的岗位不是服务员就是快递员,工资两三千,连生活成本都勉强覆盖。
再说外来资金。过去大家觉得去沿海打工是条路,寄钱回来还能让县城家庭改善生活,甚至有余力投资县城房地产。但现在情况变了,沿海工厂用工需求下降,年轻人去大城市打工也不一定能挣到钱,反而要承担高房租高物价。再加上很多年轻人不愿回县城,觉得县城没前途,于是父母守着空房子,商铺没人租,资金链断裂。县城的钱,正在流向大城市,而不是流回来。县城的房子卖不动,商铺租不出去,连二手车都不好卖。一个字:空。
小县城的工资为什么崩塌?本质是“掏空效应”。经济学里有个原理,叫“要素流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年轻人、资本、技术都往大城市集中,县城只剩下老人、小孩和低端岗位。劳动力的结构性缺口导致工资没有上升动力,反而因为供需失衡被压低。你在县城招聘一个收银员,几十个人排队要;你开个工地,十几个人抢着干。供过于求,工资自然被压到最低。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县城工资的崩塌还有一个隐形推手——“面子经济”。县城人习惯攀比,收入低,但消费并不低。婚礼酒席、房子装修、车子置办,都是硬性支出。于是很多人即便工资三千,也要硬撑着买个十几万的车,甚至背上网贷。工资崩塌的结果就是,县城人不得不靠借贷维持体面,而不是靠工资改善生活。这种错位,反而加速了县城的空心化,因为年轻人一旦债务压身,就会更拼命往大城市跑,而不是留在本地。
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看,县城工资的崩塌,是大国崛起过程中的必然副产物。大国崛起要有中心城市群,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武汉,这些城市吸纳全国资源,做大蛋糕,形成国际竞争力。要素集中到大城市,县城自然被边缘化。县城的命运,就是被掏空,成为劳动力输出地、养老安置地。县城工资崩塌,其实是大国战略资源配置的外溢效应。这不是哪一个县的问题,而是整个体系决定的。
很多人说,那县城还有未来吗?答案是,未来县城要么彻底融入城市群,要么沦为空壳化的存在。比如长三角、珠三角的县城,因为靠近核心城市,还能承接产业转移,工资不会太差。但偏远地区的县城,没有产业、没有人流,财政吃紧,工资崩塌只是开始,未来可能连岗位都没了。
这时候,我们要用投资的眼光看问题。对个人来说,县城的工资已经不足以支撑向上流动,靠工资积累财富不可能了,唯一出路是跳出去,把眼光放到更大范围。靠县城工资生活的人,未来只会越来越被动。对家庭来说,如果孩子还在县城混,未来的竞争力必然下滑,教育、医疗、社交圈全面被削弱。对政府来说,县城工资崩塌是财政危机的信号,一旦工资水平长期低迷,县城就会失去凝聚力,人口加速流失,最后只剩一个行政壳子。
数据不会骗人。过去十年,中国县域人口平均流失超过30%,部分中西部县城超过50%。工资水平,十年前三千,现在还是三千,甚至更低。与此同时,物价却翻了一倍。教育培训、医疗消费、结婚支出,全线飙升。这就是现实的残酷对比:工资崩塌,不是说工资不发,而是说工资已无法匹配现实生活的成本。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个地方的工资崩塌,必然带来社会心理的焦虑和失序。县城的人一边抱怨工资太低,一边又不敢离开熟悉的环境,形成进退两难的困境。这就是今天无数县城青年的真实写照。
所以,小县城工资的崩塌,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心理问题、战略问题。它提醒我们:时代正在重新分配红利,县城不再是安稳的避风港,而是被抽空的真空地。谁还在幻想靠县城工资过上安稳日子,只会在现实中一次次碰壁。
县城工资崩塌的背后,是一场无声的淘汰。有人选择上岸,有人选择苟活,有人选择摆烂。但无论选择哪一种,县城都已经不是那个能托底的地方。县城正在被掏空,工资只是第一个信号,后面还会有更多的塌陷。看清现实的人,才有可能找到出路。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