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创业和AI创业没什么不同:要么用户留存高,要么注定失败。
无论是SaaS创业、还是AI创业,创业者首先要聚焦的核心是 “生死命题”—— 这个生意到底能否行得通?
而非纠结于AI概念、资本热度、赛道选择或市场热点。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并不复杂,关键取决于三个核心要素:
获客成本(CAC):公司为获取客户必须投入的资金成本。
客户终身价值(LTV):客户长期留在平台,且持续服务的边际成本极低。
盈亏平衡点(CAC Payback):越过这个节点后,公司才有可能实现盈利。
说白了,客户留存时间越长、持续服务成本越低,公司的盈利可能性就越大。
说到底,“高客户留存” 才是生意能成的关键,也是创业生死的底线。
SaaS商业模式之所以有效,核心是靠“经常性收入”的支撑,而这必然要求高客户留存。如果客户留不住,SaaS的单位经济性会直接崩溃,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可能。
现在的问题是,怎样判断是否真的“高客户留存”?
很多人认为,高NRR就一定等于高留存,其实不一定。
有位SaaS创业者,给我看了他们公司的NRR:95%。按照年流失率5%计算,得出客户寿命为20年(1/0.05)。
其实呢?2年都不到。
在我看来,这种客户生命周期的计算逻辑,至少存在三个核心问题:
5%的流失率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流失行为的计算是否过于简化?
过去的流失数据,是否能预测未来趋势?
实际上,NRR计算普遍存在误区,数值往往被虚高。
按照流失率的定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终止服务的客户百分比”。
在我看来,这个定义本身就不太严谨,给人为调整留下操作的空间。
计算NRR有一个重要前提——“可续约”(ATR)假定,只有这类具备流失可能性的客户,才该纳入NRR计算范围。
举个例子:某周期初始有100个客户,期间10个客户终止服务,若按全部客户计算,流失率是10%(10/100),或者说90%的留存率。
但如果其中50个客户签了多年期合约,当期ATR客户仅50个,实际流失率就变成20%(10/50),留存率就变成80%了。
而更多情况是,大部分公司最初的高NRR,并不能真正延续。
所以,仅凭NRR判断是否“高客户留存”,可能并不可靠。最好结合CAC、LTV/CAC、CAC Payback三个指标的“均衡三角”,才能看清“高客户留存”,最终能否带来实际盈利。

对SaaS/AI公司而言,技术迭代、趋势追逐终是锦上添花,真实的高留存才是立身之本。抛开虚高的NRR数据,回归客户长期留存的底线,商业闭环才能真正跑通。
毕竟,所有能走得远的创业,本质都是让客户愿意持续选择的生意。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