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系统跑得比业务慢了,这种现象你发现了吗?(壹厰筆記20)
浙闽一带的中小企业分布在乡镇的各个地方
管理系统需要实时地反馈业务,这是许多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初衷,因为信息传输的速度足够快,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以及趋势下,是越来越快。或许有一天会跑在业务的前面。这多少有一些科幻的色彩,或者是属于《时间简史》一类图书的学习心得。然而不管怎么说,在技术上,它的快对于满足人类的大部分活动需求来说,是足够的。
在目前触达的不少企业现场中,发现业务制肘于系统的逻辑,行动得不利索的情况比较多,在几家交货期都比较短的企业里,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材料出入库和产成品发货这些环节。如果用“触目惊心”来说,并不过分,但是并不为当事企业所觉察,反倒认为是一种严谨。当然,另外一种情况是,企业实际上开辟了线下系统来满足业务的需求。
下面这段话,摘录于“懂点技术”公号。它提到的是电商类企业对系统的“苦秦久矣”。
下单千篇一律,履约百花齐放
无论是跨境电商还是国内电商、私域还是平台、下单过程大同小异。但是下单之后的处理过程,因行业模式、供应链、企业规模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年电商系统看下来,基本每个OMS, ERP的项目,在实施阶段都存在非常庞大的工作量。而且,变化太快了, 外部各种渠道平台层出不穷, 内部各种管理制度激励政策推陈出新。
就导致系统没有业务快是常态, 每套数字化系统的生命周期都非常短暂,用不了几年,甚至几个月就和实际业务不一致了。然后就是企业主数据体系名存实亡,因为系统有偏离,部分业务无法继续承载,破窗一旦出现,修补的成本就会非常高,业务不在系统上, 数据就不准了。
来源:“懂点技术‘’公众号--《20天,我写了个低代码平台》https://mp.weixin.qq.com/s/yHqCJgcE1cEOIBbL7qUR5w
本文试图展开来说一说这个情况,并期待更多同仁们的新思考。
业务活动的维度越来越多了,只能事后来处理
【场景一】一家企业,在实施ERP的时候,将制程检验的功能也上了。这是工厂里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系统设定了制程检验流程没有完成,就不能向下道工序流转,比如无法进行半成品的入库处理等等。这就导致待检区的空间根本不够用,影响流动性。车间的既有空间也不允许继续扩大这个区域。怎么办呢?设置了一个二次检验,原来应该执行的半成品检验的环节,自动认为检验合格,然后上架入库,入库后再做检验,但是这个检验结果并不反馈到系统里,由人工来做标识,手工台账做登记。对于系统而言,这个环节形同虚设。
【场景二】有个企业的车间负责人每天上午非常忙碌,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计算前一天工人的工时、工资。因为涉及不同工艺的劳动单价差异,所以次日的核对工作比较繁琐,加上要安排备料,调度人员安排,跟踪发货等等,头绪非常多,人很累。系统中配置的工时定额都是大类工艺的,没有小类的,无法自动计算,只能是在次日由车间主任来修订工价。
【场景三】一家企业每天有几百个订单,其中70%以上是次日(晚上)或者第三天发货。实际情况是,这些交货期短的订单,在货物已经由快递公司发运后,生产过程的材料出库手续还没有办完,尤其是一部分需要通过倒冲出库处理的物料。由于又有新的订单要处理,这些补办的手续通常不能在一周内完成,形成某些物料的实际库存数据不准(多数情况是实际数量短少),补料采购无法精确进行,产生了不少新的呆滞。
【场景四】某ERP产品对订单状态的处理非常精细,履行过程中,对某一个单据,常常是需要对七八个选项进行场景确认。基层人员觉得麻烦,会随便勾选,或者不勾选,使得业务属性发生变化,在数据稽核、完整性与匹配方面产生新的障碍。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不需要对立,关于合规和效率
上面各种情况的出现,本质上是对合规的严格要求,以及对效率的将就,没能充分把握一线现场的客观需求。这样就引发了一个重要的原则性的冲突。长期以往,许多应用就变形了,乃至被废弃。2021年年初曾经在珠海的一个低代码平台的座谈会上,我们调研与会企业的低代码开发人员,为什么要用低代码平台,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ERP太过僵化,流程跑不下来。然后是逐渐用低代码平台开发的应用来代替。当时有一个非常惊人的数据,可能属于个案,就是,一家用了6年多ERP的企业,最初实施的时候,所买的模块都能正常使用,但是六年后,只有30%不到的模块在继续使用,大部分已经废弃不用了。
这个现象确实需要反思。进一步地反思。
“关系预置”以及装备自动化,可以让业务和系统数据同步
那,有没有办法呢?肯定是有。一是通过装备自动化到管理自动化的协同,让机器(生产设备)来生产、校验数据,让数据处理实时化,至少是可以保存非常好的实时数据,用于业务稽核,以及后续的处理。另外一种就是“关系预置”,也就是预见了业务发展的预见,提前将关系确定,充分降低过程中的数据处理复杂度。
当然,从IT工作的视角来看,对已经实施的系统,需要做定期的审计,按照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度,每半年需要进行一次。目的是检查全局参数、业务处理逻辑的先进性,检查新业务形态的适配性,检查已经掉线、老化的应用还有无必要挽救、替换或者合并?等等。这样系统是常用常新,必有新的成就。
PS:这是昨天(10月14日)应该写完并发表的。由于当天的任务比较满,专注度不够,所以耽搁了。用下周内容的文字增强来弥补之,大约平均每篇1800字是合适的。
壹廠筆記更新目录:
[14]欲速不达:数字化是传统企业精益管理的“第三只馒头”?
[00]大隐于市:生产报工对工厂现场秩序的特殊价值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