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权变欺骗吗?倒贴行权款,10年未兑现,阿里巴巴成讹你爸爸么?
在互联网的浩瀚星海中,期权如同一颗颗闪耀的星辰,吸引着无数职场探险家投身于这场未知的征途。然而,当星辰不再闪耀,当承诺变成了一纸空文,那些曾经满怀憧憬的探险家们,又该何去何从?
故事要从2015年说起,那时的阿里,如同一艘即将启航的巨轮,期权是船票,是对未来的承诺。员工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签下了那份沉甸甸的期权合同。他们相信,随着公司的成长,这些期权将转化为丰厚的回报。
这场维权行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员工们的心声,如同潮水般涌来。网友感慨:“阿里巴巴,真的是讹你爸爸!”
也有网友调侃道:“我月入过千,操心百万富翁的事。”
员工心声
在这场维权的浪潮中,每一位员工都有自己的故事。
有人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也是15年发的期权,快10年了没兑现,还倒交了行权款这么多年,阿里拿期权骗了一波又一波人。”
另一位已离职的员工则透露:“阿里曾经承诺离职两年内进行回购,现在已经过去三四年了什么消息都没有,只能维权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网友愤愤不平:“马云去香港富人区买房的钱,没准就有这些期权做的贡献。”
有员工甚至有评论直言:“表面光鲜的背后,有多少见不得人的事!这就是阿里巴巴。”这句话不禁让人深思,互联网大厂的光鲜外表下,隐藏着怎样的内部现实?期权,是否成了公司文化的一种折射?
期权,这个曾经被视为金手铐的工具,现在却成了许多人的枷锁。一位资深HR透露:“期权的设计初衷是好的,但执行起来却千差万别。”在一些公司,期权成了留住人才的诱饵,但在另一些公司,它却成了压榨员工的利器。
一位经历过期权之痛的员工说:“拿期权忽悠人降低现金部分,相当于白嫖。“
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背叛,更是对整个劳动市场的不负责任。它利用了员工的信任,以虚假的高薪诱惑,实际上却在无形中压低了整个行业的薪资水平。这种做法,无疑是在利用劳动者的辛勤汗水,为自己谋取暴利,而将员工的未来置于不顾。
行业实践的质疑与反思
阿里和拼多多的期权政策,成了业界的两大焦点。阿里的员工们在维权,而拼多多的员工则在讨论他们的锁定期。拼多多针对期权均设置了4年等待期和3年锁定期,期权的锁定长达7年。一位网友调侃:“拼多多的期权锁定期,比我家的租约还长。”这些不同大厂的策略差异,无疑对员工的满意度和公司的声誉产生了影响。
在互联网行业,期权是一种常见的激励机制。它既能吸引人才,又能增强员工的归属感。然而,当期权成为空头支票,它也可能成为摧毁信任的利刃。有业内人士指出:“期权的兑现问题,不仅仅是阿里的问题,它折射出整个行业的困境。”
结语
期权的未来会是怎样?有人预测,随着行业的发展,期权制度会变得更加完善。也有人提出,我们应该寻求新的方式来激励员工,而不是依赖于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模式。无论如何,平衡公司利益与员工权益,实现双赢,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