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回顾经济史上的历次经济危机
2024-10-05 14:38:20
·
投资人说
·
吴晓波
回顾经济史上的历次危机,那些没有消灭我们的东西,将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企业家就像一个船长,每天都要考虑前面有没有险滩激流,如何绕过去。
整个宏观形势到底是以怎么样的方式往前走,这就是大势。充分把握了大势,船长才可能对前方的状况有更准确的预期。
2013年,中央政府换届,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出台新的经济变革纲领,我们正处在一个改革阶段性的时点。一种认为2013年中国正在经历转型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改革时期。如果在今年以后能够保持7%的增长,CPI控制在2%左右;中国经济将在12年到16年之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从2012年到今年年初,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连续在美国的《外交事务》和《纽约时报》的专栏里发表文章,预言中国经济正在崩溃。一是整个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纠结在一起,产生了重大的社会矛盾。产业结构调整、转换经济增长方式,早在1997年的中央文件里就出现了,但十五、六年之后,仍没有转换成功。所以克鲁格曼认为中国整个经济结构已经刚性化了,被投资、被重工业所占领,居民储蓄很高,内需不足,正处在崩溃的边缘。改革史上的黑色预言
它无法用现代西方的制度经济学来解释,属于哈耶克所说的“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充满莫名其妙的偶然性原因。在这改革开放短短30多年的发展史上,西方就曾经做出过至少四次关于中国经济崩溃的黑色预言。1978年搞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把一些生产资料的制造和销售逐渐向民间开放。1956年一季度以后,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把企业捐给了国家,私人资本慢慢退出经济舞台。等到1978年以后,这批人重新回来,最早的名称是叫个体户、暴发户、万元户;“企业家”这个名词出现在1984年,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有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不就是赚一点钱,也能叫“家”吗?到1988年,私人资本在整个中国经济总量当中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这个不断放松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由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转型的过程。1988年官方的统计CPI涨幅是22%,当时下决心要物价闯关,计划内价格和计划外价格并轨。闯关,意味着整个中国所有的商品价格将全部由市场进行调节。当时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到11月底,整个上海的东西全被抢光。1989年之后,西方世界对中国开始政治和经济上的双重封锁。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陷入低迷状态,西方世界发生了重要的苏东变局。1990年的中国经济确实非常差,差到当年发生了三角债。当时在北京有一个易货博览会,开支票、签协议,谁都不相信谁,整个资金链全部在流通环节绷住。1991年底,朱镕基出任管中国经济的副总理,尝试把三角债解开,整顿民间的金融秩序;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重新回到了发展市场经济的主旋律。1998年,中国又发生一次大的经济危机,这次是内外交加的问题。沪深两市跌了30%多,中国第一次发生民营企业大倒闭浪潮。结果是朱镕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经济改革运动,一直影响到今天: 1998年以后慢慢开放了进出口的自主权,中国民营企业大量开始转型。江浙沪这一带地区,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上在10%左右。到2008年最高的时候,浙江和广东省大概都在70%左右。坏处是企业不需要做品牌,不需要技术进步,完全靠产能扩张解决发展问题。阿里巴巴是在1999年创办的,其电子商务的基地是在江浙一带,这里也是整个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基地。但中国很多的中产阶级买不起房子,于是1998年央行出台第二个政策,鼓励按揭贷款。中国从此进入了商品房时期,住房成为老百姓这辈子买的最大商品。买了房子以后还要买空调、冰箱、洗衣机,如果住得很远还要买汽车……在东南沿海地区建高速公路,带动了大规模的政府投资。直到2013年的今天,我们判断中国经济好不好只问三件事:外贸有没有起来、内需有没有启动、政府投资能不能保持。以房地产为主的内需、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外贸经济和政府为主的政府性投资,在1998年以后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三架马车。一本《中国即将崩溃》的书进入北美前十大商业畅销书。主要原因是,西方认为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资本、国际企业会进去,中国本土企业根本抵不住竞争,会被冲垮。认为首先会被冲垮的就是金融业,然后是粮食、汽车、房地产。以致于王石在2001年预言,中国房地产加入WTO以后房价会跌30%,成为房地产业的笑谈。实际上,这几个中国支柱性行业并没有被冲垮,中国成为入世后最大的受益国。危机预言:解答四个问题
经济结构僵化,储蓄过高导致需求不足,产生经济滞胀。广义货币总量增长非常大,从2002年的18.3亿增长到97.4亿。十年中没有进行任何的结构调整和改革,而是把泡沫不断地做大。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外贸就开始下滑,所有外贸企业都在考虑内外贸平衡。2012年,外贸的物量增长只有5.6%,是最近十三年来第一次回到个位数。再加上税大概1万个亿左右,占中央财政很大的比例,占到地方财政的48%。去年以来经济不好,房地产调控以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很紧张。今年各个地方的财政支出基本上都砍掉了20%,所以政府变得很拮据。国资委下的央企是120家,营业收入大概在23万亿左右。中国现在有1085万家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大概也在23万亿左右。这是中国1978年以后,国有企业最为强大的一个时点——中石油、中石化两个石油企业的利润,就相当于民营企业前200强的利润总和。现在民营企业家为什么移民,就是觉得没有安全感,不公平。资产阶级要集体离开一个国家,通常是发生了战争情况。而当一个国家在走向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时间点上,还有如此多的人选择移民,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货币、土地、财政、国有企业,这是历朝历代的主要改革问题。问题一旦有效化解,中国经济在超过美国的时候将是一个非常健康的经济体。如果反之,中国还是有机会超过美国,却是通过泡沫化的方式,货币不断增发。那么,超过美国的那一天也就是中国经济崩溃的那一天。2013年以后,中国处在一个矛盾不断激化、利益不断重组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路径选择。很多人认为,中国应该在搞社会体制改革后再搞政治体制改革,在两个改革之间架一个桥。第一,以建设消费型社会为目标,增加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和民生福祉;第三,社会的基本盘要稳定住,需要靠几个东西,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和住房。
政府的公共投入是需要通过新增来解决问题。
现在新增的部分中央几乎是不花钱的,所以地方债务越来越高,未来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体制中的压力就非常大。
改革史上的宏观波动周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有波段。1978年搞改革开放,1981年经济过热,1984年过热,1988年经济过冷;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经济过冷,到了2004年经济过热,2008年又过冷。一是企业生命周期,二是产业生命周期,三是宏观波动周期。德鲁克说,唯有经历两次成长危机的企业才算得上是成熟的企业。2012年的这次危机是宏观危机,未来还将不可避免地经历行业危机和企业成长危机。“那些没有消灭我们的东西,将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寻求报道、商务合作、投融资对接媒体互推、开白、投稿、爆料等……
扫码添加投资人说运营者微信,备注「商务合作」详细沟通。

【投资人说】正在组建超级投资者社群、超级创业者社群、超级读者群、超级媒体群等,目前总人数已超1000人。
关注【投资人说】微信公众号,发送信息「进群」,与各行业精英直接交流,共同进步。
发现赞和在看了吗,戳下看看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