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劝人工作,十年后我劝人生娃

01
最近有个朋友,突然来征求意见问“要不要生娃”。她纠结的点在于,现在有个升职的机会,但如果往上走一走,就会很忙很累,担心有了孩子保不住;如果为了孩子去清闲部门,又担心与升职失之交臂,以后自己会遗憾。
要是10年前,或者也就是5年前,我应该会劝她工作为重。到自己生了两个娃之后,反而会觉得生孩子更重要一点。(冒着被骂的风险说几句真心话)
这种心态上的转变,更多地来自于这几年对工作的“祛魅”。
生了孩子会不会影响事业发展?肯定会。生了孩子,各种琐事纷至沓来,就算在工作也很容易分心,效率和头发一样刷刷掉。工作和孩子难以两全,确实是女性的一大痛点。

但我仍然认为,从长远来看,养育孩子的价值要超过工作的价值——
因为大多数工作其实没啥太大意义,也没有什么可持续发展性。
私企不用说了,大多数也就是三五年的寿命。譬如前几天跟一个之前在一家私企做高管的老师聊天,她说当年最怕候选人问她“发展空间”的问题,因为连老板都不知道发展空间在哪,只能纯靠编,还得一本正经地编。
大厂可能好一点,但大厂也还是私企,是私企就逃不过发展周期。裁员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时刻高悬在头顶。
国企公务员倒是确实稳定,但大多数也就是稳定。领导的职位也就一两个,能不能上得去,不只是能力过硬那么简单。而且职级大多数也就是听着好听,其实事多责大钱也没多少,还不如安心当个小兵……
成功更多的和时代相关,和运气相关,和选择相关,和投入的时间多少,倒是没有太大的关系。
再好的工作,都不太值得拼命去做。但孩子却是可以陪伴我们一生的人。
还有些人说生了孩子就等于职业生涯的终结,我觉得更是过分夸大一个孩子的作用了。
想要做事的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比如我身边就有一个阿姨,60多岁,退休了毅然投身保险行业,现在做得虎虎生风;我一个朋友,35+的年纪,现在正开开心心从实习律师做起——生娃倒是真的有时间节点的。
在这一点上,很多人是有点本末倒置的。

除开工作的问题,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大多数不想生孩子的人所持的观点是:生出来如果养不好,那就不如不生。
关键“怎么养好孩子“,也有点玄学的成分在。
怎样才能养好孩子?一般来讲公认的要点是:要有充分的物质条件,夫妻感情融洽和睦,有正确的育儿观念且有充足的陪伴孩子的时间,最好也没有什么代际矛盾,比如婆媳关系之类的。
不过什么是“充分的物质条件”?养孩子需要花多少钱?无非也就是有吃有穿有书读,可以上几个辅导班,偶尔还能出去玩一下——差不多的家庭都能满足的水平,倒没有小x书上说的必须要年薪百万才能养娃那么夸张。
说“养不起”,其实是一种攀比心:要让孩子吃最好的,用最好的,玩最好的,从小到大都处于一种心理高位。
且不说如何定义“最好的”——攀比这种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除非像李湘一样,吃穿用度方面给孩子顶奢配置,课外班全由名师“私人定制”,上学一路贵族学校,否则分分钟被鄙视链上端的人“踩下去”。
就说一直处在心理高位的孩子,是否真的就好?其实不见得。
通过家庭,他们轻而易举获得心理高位,但这种“高位”其实没有多少跟他们自己的能力相关,以后很容易眼高手低。
有人觉得有家底了,就可以给孩子托底——但现在时代发展这么快,又有几个人敢说自己以后一定能给孩子托底?连李双江都不行。
很多孩子“出生即巅峰”,往后漫长的岁月,只能用来消化自己能力与想要的生活的巨大落差。这是父母想要看到的吗?

再说“夫妻关系融洽和睦”“有正确的育儿观念”“有充足的陪伴孩子的时间”,这就更难了。
在中国,靠自己奋斗成中产,或者高产的父母,一般都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至少他会是经常紧张,不松驰,且时间很少的。
紧张,不松驰,就会影响亲子关系。尤其是父母越优秀,亲子关系反而越容易紧张。因为他很难接受孩子“不够好”。时间少,就使得父母没办法真正地了解孩子,走近孩子。亲子关系形成恶性循环。
至于夫妻关系,那就更是玄学,更别说融洽的婆媳关系。脚趾头想想也知道那有多难。
02
一个夫妻关系和谐,婆媳关系融洽,富有,松弛且有正确的育儿观念和大把时间的家庭——大概就只有小猪佩奇家了。
这样的家庭确实也生娃不倦。听说猪妈妈最近又要生三胎了。
但你不能比照小猪佩奇家来决定要不要生孩子。毕竟全世界也只有一个小猪佩奇。
对于中国人来说,要达到小猪佩奇家的标准就更难。毕竟社会发展还没到那个阶段,社会保障,教育资源,医疗资源都没那么丰富,如果不是资深富二代,很多人的生活其实都是左支右绌。有钱的没时间,有时间的没钱,有时间有钱的家庭氛围不好。

没有百分之百的完美条件,也没有百分之百的“准备好了”。我觉得“生娃的条件”其实只在乎三点:一是夫妻关系是不是够融洽,二是是否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三是是否能把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阻隔、终结到自己这里。
我自己养娃其实相当粗放。两个孩子,我都没有给她们单独做过辅食。小时候喝奶粉吃米粉,顶多做个水果泥。大一点就是跟着大人一起吃。到现在也是胃口贼好,吃嘛嘛香。
我也不是一个什么问题都能搞定的妈妈。对着孩子有时候也会情绪崩溃。我记得豆豆七八个月的时候有一次哭个不停,我烦透了,一下子把小孩扔到了床上。她哭着爬过来找我抱,我又一次次把她推开。妞妞有段时间总拖拖拉拉不肯去上学,我有好几次气得打她屁股。
感谢我的娃,她们都原谅了我。我们现在关系仍然很好。我原来还会纠结,现在则更容易自我放过。
爱的底色如果足够,很多小错误都可以被豁免。相反一直纠结细节,不仅大人苦不堪言,更会给爱打折扣。
至于说担心孩子学习不好的,怕养出白眼狼的,我觉得属于想太多。
白眼狼的孩子应该从父母身上找原因。把自己调整好,孩子就不会有问题。
“学习不好”就更属于概率事件了,更何况AI革命下,传统的教育逻辑一定会被颠覆。成绩好还是否重要,还是个未知数。
还有人认为生了孩子就失去了完整的人生。我自己的感觉,有了孩子,我才有了更完整的人生。
她们让我体会到什么是“毫无保留的爱”。
成年以后你会发现任何人的爱,都掺杂一些杂质。唯独幼年的孩子对妈妈的爱没有。
都知道“无条件信任”是一种力量,孩子就可以给你这种力量。
我会想为她们变成更好的人。当倦怠,疲惫,想着不如干脆沉底的时候,孩子像一块能让我一把抓住,漂起来的木板。

在养育她们的过程中,我也看到了我自己。
会看到的是我的童年,有哪一些是没有被满足的。我会在那个当下,充分满足她们。不仅是孩子得到了,自己也像是得到了,因此被治愈。
也更和原生家庭产生了更深刻的链接——很多父母之前的做法,我是有了孩子之后,才突然醍醐灌顶,理解他们之前为什么会那样做,会有那样的反应。
虽然我早就成年了,但可以说有了孩子我才真正进入了成年人的世界。我体会到很多成年人的不容易,会对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谅。这也是一种治愈。
没有孩子,或许时间上会充裕很多。但充足的时间也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无聊。
年轻的时候会有很多随时能约出来的朋友,很多想做的事,年纪渐长,可能突然觉得所有事情都很无聊。
想有一个孩子,把自己的人生经验都传授给他,把自己全部的爱都给他,想陪着新生命一点点长大,是人的一种本能。

不可否认生孩子对身体的损伤和疲惫。我生了孩子之后,也经常觉得“有什么大病要生孩子”。但到现在为止,觉得从孩子身上获得的,远比我付出的要多得多。
当她们快乐的时候,我就被治愈了。当她们成长的时候,我也二次成长了。
很多道理是孩子教会我的。
03
这篇的主旨不是劝生。
必须说很多人确实不适合要小孩。比如家庭矛盾非常突出的,经济确实紧张的,心理上无法阻断曾经受到过的伤害的,养小孩是一种灾难。
尤其是非常依赖亲密关系,自我调节能力差的人,生小孩之前,一定三思。孩子会带来非常多的矛盾,相当于之前所有矛盾的乘方。对亲密关系来讲,更是毁灭性的打击。

还有一些人就是单纯地不想要孩子,那也是一种人生选择。
但如果一切“还可以”,而且不是坚定地不想要,只是犹犹豫豫,觉得自己可能什么时候还想生,那就趁早生。
不用试图寻找“完美”,大概率不会有完美的环境。
或者就算后来确实有了一个完美的环境……可能你就生不出来了呢?
不用把“生小孩”这件事妖魔化。生小孩更多的其实是为了我们自己。他们会拓宽我们生命体验的宽度和广度。当时代发展到我们追不上的时候,通过小孩,还可以抓住那么一点通往新时代的脉络。
要相信我们自己和孩子。给他足够的爱和正确的价值观,他会善良,积极,阳光,向上。孩子会让我们的人生深刻,开阔。像一条小河,慢慢变成宽阔的大河,再归流入无边无际的大海。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