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啸虎:AI应用即将大爆发,下个“小红书”今年应该已经成立了!
要聊当下AI行业最有意思的观察者,朱啸虎一定在名单前列。这位金沙江创投的主管合伙人,从来不爱说场面话,他的判断往往直白甚至带点“泼冷水”,但正因如此,总能给行业带来最清醒的提醒。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他再一次给出了自己的思考:AI的能力边界其实已经显现,而真正的机会,恰恰在模型之外。“明年应用肯定会大爆发,所以下一个字节,下一个快手,下个小红书,今年应该已经成立了”。

一. AI行业的天花板与新机遇:大模型之外的思考
朱啸虎的观点,总是从对行业现状的冷静判断开始。他认为,当前AI能力的上限已经基本明朗,这反而为创业者带来了更多机会。
1. GPT-5:能力上限已现,模型小型化是趋势
“GPT-5‘千呼万唤始出来’,但说实话大家都很失望。”朱啸虎直言不讳。他认为,Transformer架构下的通用人工智能(AGI)能力上限已经基本能看到,在核心智力上的提升空间非常小,更多的是在用户体验和成本上进行优化。核心问题在于数据瓶颈和推理天花板,盲目加大模型参数和数据量,不仅不会提升智力,反而可能损害性能。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悲观,但朱啸虎认为,这对创业者来说反而是好事情。当大模型能力迭代速度放缓,提升空间有限时,创业公司的产品一夜覆灭的风险就降低了,应用层的机会反而会大量涌现。
因此,他预测未来两三年,模型小型化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通过精简和提炼数据,降低模型使用成本,提升用户体验,这对于中国创业者来说,是更有可能实现且性价比更高的方向。
2. 应用层的爆发:从文字到语音,再到视频
朱啸虎观察到,今年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AI应用的Token消耗量都开始大规模爆发,大家不再“卷”大模型研发,而是开始“卷”Token消耗和应用落地。
去年爆发的AI应用主要是文字类,例如各种会议纪要,美国做医生和病人谈话纪要的Bridge,以及中国创业者做的Pro的钉钉会议纪要等都做得特别好。这些“无聊”但实用的技术,反而最容易商业化,且技术难度不大。
而今年,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语音类AI应用开始爆发。现在的语音模型已经非常成熟,用户几乎听不出AI和真人声音的差别。朱啸虎举例说,如果用户听出是AI打来的电话,80%的用户会立刻挂掉,而听不出是AI的挂断率只有25%,这个差别非常显著。
他甚至预测,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基于视频的各种AI应用也会爆发。未来两三年内,当生成视频或语音的延迟降低到1秒左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时,这类产品将有巨大潜力,甚至会颠覆所有的内容生成方式。
二. 创业者的“护城河”在哪里?AI之外的价值
这是朱啸虎一直在反复强调的核心观点:所有AI应用的长期壁垒都在技术之外。
1. “套壳应用”的本质与AI技术无壁垒论
朱啸虎直言,所有AI应用都是“套壳应用”。它们本质上是调用底层模型能力来完成某项工作,靠AI本身无法形成壁垒。大模型能力迭代太快,功能容易被模仿,在AI技术本身构建护城河几乎是不可能的。他认为,AI应用的核心能力并非来自AI本身,而是来自AI之外的综合能力。
2. 构建非技术壁垒:做“无聊”但有价值的“脏活累活”
既然AI技术本身难以形成壁垒,那么护城河就必须在AI之外寻找。朱啸虎建议创业者在“无聊”领域构建护城河:
深度整合工作流与编辑能力:AI生成能力再强大,真的商用可能还是差那么一点。最终5%到10%的细节微调,仍需要强大的编辑能力来完成更好的交付结果。例如,图像生成后,最后5%的细节仍需完善的编辑工具。他投资的一家AI创作者社区,就提供了复杂的编辑能力来优化图片。 复杂工作流或行业数据:深入行业痛点,解决实际问题,通过AI技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或优化体验,这些垂直流程难以复制,能构成长期壁垒。比如医生和病人对话,AI自动将谈话转为文字、形成病历并录入系统,能大大节省时间。这些需要医疗知识和合规流程的领域,就是AI难以轻易替代的。 专有硬件与场景结合:朱啸虎看好结合了硬件的产品。他提到了几种专用硬件,比如会议纪要硬件:一个很薄的卡片,通过降噪和收音,能更好地录制会议纪要。;AI电子名牌:赋能线下销售,在卖车时自动提示销售要点,监控销售误导,并每天自动提交销售报告。
“脏活累活”的重要性:他指出,美国移动互联网时代最终只出现了很少几家大型创业公司(如Uber、Doordash、Airbnb),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一半是线下的苦活累活,大厂不愿意干。AI的发展同样如此,它去和现实世界结合,仍然需要Agent在现实生活中落地,去做交付结果。这些活靠软件公司是不愿意干的,这正是创业公司可能的机会。
3. AI Agent的未来与垂直化
朱啸虎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大模型会吃掉90% Agent”。他将当前的Agent初创企业比作早期互联网的个人站长——草根、工具导向、机会主义。他警告,许多Agent最终会被像DeepSeek这样的先进模型吸收或淘汰,因为Agent往往缺乏独特的壁垒,仅类似于模型的“包装器”。
他建议:Agent应专注于垂直细分领域,以避免被像Google这样的模型巨头“打穿”。通用Agent面临无关风险,而有粘性的Agent会从特定场景中出现。
三. 商业化为王:投资人眼中的AI项目评估标准
在朱啸虎的投资哲学中,商业化始终是衡量项目价值的核心标准。他警惕技术泡沫,强调投资和创业都应回归商业本质。
1. 留存才是金标准:警惕“Vibe Revenue”
朱啸虎强调,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AI,只有一个指标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留存。他嘲笑很多AI公司是“Vibe revenue”,即收入缺乏持续性,没有留存。很多AI公司融资时不敢提留存,只敢说ARR(年度经常性收入),将某一天的数据乘以360天。他指出,很多AI公司用户尝鲜后,第一个月付了钱,第二个月觉得也就那样,就不再续费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把用户招回来的成本是10倍以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留存率的好坏,才真正证明了这些公司有没有后续的发展潜力。
2. “无聊”但有商业价值的AI应用
朱啸虎认为,真正适合商业化的都是我们称为“无聊科技”(BORING technology)。这些技术看上去不那么性感,甚至有些无聊,但却最容易商业化。除了前面提到的会议纪要和语音类应用,客服中心的对话Agent、销售的Oncall Agent、甚至玩具领域的对话Agent,都在这些商业化场景中。
3. 投资回报与门槛:快速验证商业模式
虽然AI Agent应用创业门槛和成本大幅降低,3个人的团队就能做出来,但竞争异常残酷。朱啸虎指出,硅谷的VC现在基本上要等产品上线,做到200万美元的ARR时才会投资。他提醒中国创业者,如果12个月内达不到500万美元的ARR,这样的创业公司可能就没人关注了。
因此,快速商业化,尽早验证商业模式,实现盈利,是获得持续发展动力的关键。
4. 对具身智能的谨慎:商业化路径的考量
朱啸虎对具身智能等新兴AI技术持谨慎态度。尽管炒作不断,但他认为其商业化路径不明朗,金沙江创投已批量退出此类投资。他区分了具身AI和针对特定用途的AI硬件,表示仍支持后者。这种务实的态度,反映了他作为投资人对技术商业化前景的严苛考量。
四. 中国AI创业者的全球机遇与挑战
在全球AI竞争格局中,中美是两大最具竞争力的市场和人才聚集地。朱啸虎认为中国创业者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发展路径。
1. 中国创业者的优势:To C应用与用户体验
朱啸虎通过对比中美投资发现,在美国,增长最快的AI企业前十名中,有六个是做To B的,创始人大部分是老外。而中国创业者则更擅长To C应用。他认为,明年AI应用肯定会大爆发,中国创业者在To C领域大有机会。中国创业者最擅长的是在AI以外搭建用户体验和玩法的差异化,比如游戏化打法。
在智能硬件方面,中国在供应链成本和效率方面拥有优势。同时,中国拥有良好的AI生态优势。AI眼镜量产的细节很难把控,但在大湾区100公里内能找到所有供应商,碰到问题当场解决,这是中国创业者得天独厚的机会。
2. “出海”策略:避开“炮火”,寻求蓝海
朱啸虎建议中国团队拥抱“出海”策略。在海外(如日本、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竞争较低,执行力强,中国团队具有优势。他敦促创业者远离大厂的直接“炮火”,避免模型战争。
3. 差异化构建:回归人性与不变的需求
当大家都在用同样的模型能力时,产品的差异化在哪里?朱啸虎认为,差异都在AI以外。这些差异点在过往周期中已被广泛证明,只是有了AI以外,能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他强调,人的需求在哪里是不变的,过去30年不变,未来30年也不会变,只是有了AI以后有更好的体验,有更好的产品形态。
五. 给AI创业者的肺腑之言:下一个字节、快手、小红书等你来
朱啸虎的观点为AI行业的从业者和创业者提供了深刻的警示与启示:
拥抱模型小型化和多模态:模型能力进入平台期后,成本和功耗将决定商业化成败;语音、视频会是下一波增长点。创业者应关注端侧部署、延迟优化和数据精简。 深耕垂直场景,构建非技术壁垒:医疗、教育、电商、制造等领域拥有复杂流程和丰富数据,能够形成专业壁垒。结合行业知识构建工作流和编辑工具,比单纯“换皮”更有价值。 融合硬件打造体验差异化:AI电子名牌、会议纪要卡等产品说明硬件是落地应用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体验和壁垒的手段。AI从云走向端侧,软硬结合将成为趋势。 理性看待赛道,注重商业闭环:警惕技术炫酷却缺乏用户留存的产品。早期留存率和付费续费是判断项目价值的关键。
正如朱啸虎在Inclusion外滩大会上所说,“明年应用肯定会大爆发,所以下一个字节,下一个快手,下个小红书,今年应该已经成立了”。他鼓励创业者要有勇气去闯这星辰大海。
所以,与其在大模型的通用能力上苦苦追赶,不如将精力投入到AI技术与具体行业场景的深度结合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创造商业价值。构建数据、运营、产品和用户理解等方面的非技术壁垒,将是AI应用公司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希望这些见解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祝你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星辰大海!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