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局,枪会响,不止美国
前几年疫情,美国媒体造谣说病毒出自中国的实验室,还要中国赔偿,搞得华人面孔在大街上被攻击。我就在朋友圈做了个调研,若中美真的撕破脸,那你们在美国的华人是否安全。十几个回答里没有中间路线,几乎是两个极端。
大部分人信心满满,认为美国的法律会保护他们,自由包容还是主流,但他们有个显著特征,都是打工人,大厂牛马。而另一派少数人也很明确:没戏,一有风吹草动赶紧跑。而这几个人是清一色的创始人、投资人,换句话说都是老板。
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被能力决定的答案。大厂牛马是很难说走就走的,他们的事业很难挪窝,家庭已适应那种生活,所以潜意识里会说服自己,美国是安全的。而有几本护照,房产遍世界的老板,有力量对抗风险,所以潜意识里会不顾忌的把风险亮出来。
不过后来我的看法又迭代了一步。大厂牛马是在给定的系统里,他们只是螺丝钉,所以必须假设系统是合理的,否则早就疯掉了,其实他们每天坐在隔间里,在流水线上十几年,也没能力去质疑。
创业者天生是发现系统的bug,然后改进,这是创业的本质,因此他们知道这个世界如何真实运作的。所以,我倾向于认为老板们是正确的。
然后再进一步,谁最理解这个世界,就是最擅长给世界挑bug且加以利用的人,金字塔顶端的凤毛麟角。所以你看,扎克伯格在边远地区有地堡,蒂尔在新西兰有地下粮仓,奥特曼在太平洋有岛,储备了武器和抗生素,而马斯克认为美国政府完蛋了,人类也会完蛋,要去火星。马斯克生在南非,小学里被打到重伤住院,又经历了白人在南非从统治到逃离的剧变。
且这些人不是华人,是白人或犹太人,是美国的统治种族,他们尚且如此悲观。我想找的那个答案实在太明显。
所以最终回到一个投资人对我说的一句话,真实到血腥。他说:不要忘了,美国民间有三亿支枪,枪是会响的。
枪会响。
回味一下,这三个字一点不陌生,其实就是我们这几年在国内老听说的那四个字:底线思维。而这四个字就是我们在日常耳朵都听出茧子的那一句:不要考验人性。人性就是,身怀利器,必起杀心。人性就是,只要有超过10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哪怕是杀头的罪,人也会贩毒。我意识到你要抢走我的东西,我就会开枪。
所以枪响了。
昨天美国的保守派领袖kirk,在大学里的演讲中被枪杀。我们若感到震惊,那其实表示我们并没有理解这个时代。去年是trump,今年是kirk,明天会是另一个故事。枪一再响起,人却总觉得意外,无可救药的人呐。
在kirk遇害前一天发布的民调,34% 的大学生表示,在某些情况下支持以暴力阻止校园演讲。这一比例在2021 年只有24%。
去年,枪手杀了一个明尼苏达州议员和她的丈夫,枪击了另一个政客和他的妻子,有人纵火烧了宾夕法尼亚州州长的家。2022 年,有人闯进一个众议员家中,打断其丈夫的颅骨。2021 年,有人袭击国会,砸碎窗户殴打警察。2017 年,枪手重伤一个路易斯安那州议员。
之所以关心美国,只是想借美国关心国内,美国只是个绝好的镜子。我问自己,当人跟人撕裂,在有三亿条枪的美国,枪一定会响。而在私人持枪违法的国内,没有枪会响,那这些撕裂会找到什么出口。
枪只是工具而已。但伤人并不需要一颗子弹,或一把刀,情绪就够了。那在我们中间,情绪是否已经上膛,板机是否已经扣动,我觉得这里值得思考三秒钟,你的回答是什么。
恰恰kirk被枪杀的同一时段,我又反复刷到另一个新闻,小红薯被官方处罚了。我一般不上这家社交媒体,印象中都是小资抱团取暖的地方,所以发了条朋友圈问,到底犯了什么事。然后冒出来一堆各种各样的回答,带着相当重的怨气,这是一个朋友发的:

而所有讨伐里重复率最高的是:女拳。下面这些东西都是我第一次看到,怎么说呢,震惊。
诅咒父亲的。

劝女生换掉穷男友的。

要阉割男人的。

骂给男友花钱是拜diao的。

跟随父姓是污点的。

把生娃叫做代孕,家务叫做保姆,同房叫做陪睡,把家庭完全市场化的。

种草切除子宫的。

满屏的找婚外情。

当然还有不嫌事大看笑话的。

现在回到kirk,他为什么会被枪杀。这是个贴着保守主义标签的人,因他反堕胎、反LGBTQ、反变性,他想回到传统价值观。所以,他其实是要夺走woke病毒发给年轻人的自由。
你若夺走一个小孩的玩具,他会歇斯底里的哭闹。而你现在竟要夺走一个成年人堕胎和变性的自由,况且他们手里有枪。并不因你文质彬彬,在学校里跟学生平等对话,他们就放过你。苦口婆心的苏格拉底也被弄死了,这是自由社会的传统。
所以回到女拳。他们给予女人不结婚的自由,不生娃的自由,诅咒父亲、诅咒家庭的自由,攻击正常爱情的自由,甚至割掉子宫、跟母亲这个角色一刀两断的自由。他们把传统价值、传统秩序完全撕碎,把碎片当做自由发给女人。所以,当有人试图要把这些自由再拿走,那情绪就会上膛,情绪支配的这些人,就是活生生的子弹。
不止美国人,今天几乎所有人类都活在一个逆风局的时代。前面几个十年,很多人类活在顺风局,就是经济增长,每个人都安定,有希望。所以都愿意提供一些公共产品,而最大的公共产品是正义,通过情绪来表达正义。
但在逆风局里,美国人要亲手把秩序撕碎,要把国内的撕裂传递出去,每一次武林盟主下台,江湖腥风血雨二十年。最大的传感器是经济链条断裂,人感到不安,感到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在失去,所以人心开始黑化,我得不到的东西,那宁肯把它砸碎,不管这个东西是安全还是正义,还是未来。
这个时代的人心中藏着一种破坏力。谁站出来破坏,那我就支持谁,所以今天我们看到戏子当道,魔王猖獗。这些人其实只是看准了风向的马仔而已,他们背后是一个动力系统,人心里的破坏力。
早上一个连续创业者,也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创始人,发了条朋友圈:

我认为这是当下一群清醒人的做法。逆风局里的个体,很难翻盘,你只能等待,等待物极必反。当几乎所有人都被伤害过之后,等那些切除子宫的小女生,被免疫系统失调而深深伤害过后,人心才能反弹。但这是个煎熬的过程,因伤害会带来复仇,然后混战。
所以一个普通人能做的,就是给自己构筑一个堡垒。就像扎克伯格在太平洋、蒂尔在新西兰的堡垒,但不是物理的,而是无形的。就是找到一个自己热爱的、对社会副作用最小的事业,它可能很小,也不可能爆发增长,但够活,且够你在这里打磨能力。然后只需静静等待乾坤翻转的一天。
不过有这个定力和能力的人也非常少。因互联网把社会推向两极化。一级是原子化的群众,一级是屈指可数的几家网络平台。中间这一层可能都在苟延残喘。
最近的团购大战,挤在中间的实体餐馆血流成河。群众想要越来越便宜,而平台把争夺用户的成本最大限度的加在餐馆身上,你不参战,是等死,参战,是找死。只剩下群众的短视,和平台的流量,在这个游戏里生杀予夺。
而小红薯这样的以情绪贩卖为主流的媒体平台,更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对应到团购大战里的餐馆,这里的中间层就是网红流量主,他们只是一堆奴隶。群众的情绪,以及平台的算法,合力对他们生杀予夺。
有个朋友讲:思想殖民,是我们这代人的上甘岭。但这个殖民不止来自西方的意识形态洗脑,也包括盖茨和乔布斯这些数字“英雄”带来人间的技术殖民。算法成了人绑架人的工具,是在一个社会内部的相互殖民。一个被女拳洗脑,去诅咒父亲、老公、小孩、甚至自己子宫的女人,她已是奴隶。
情绪何止上膛,情绪早就大开杀戒。人需要睡一张床,吃一顿饭。除此之外的几乎所有需求,都跟情绪挂钩。今天的互联网产品经理,脑袋里思考的就是五个东西:贪嗔痴慢疑。
人想要买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多的东西,哪怕用不了堆在那里,那是贪。在游戏里,小红薯的女拳里,是因傲慢而生的嗔。天天看脑残的短剧,看霸总,是痴。不过最强大的是疑,就是我们不再相信好的东西,不再相信家人,甚至不再相信自己的身体,只能堕入一切人跟一切人作战的地狱。
就在这篇文字码完,准备发射时,一个朋友又发来炮弹,一个对自称是算法工程师的采访。我觉得若非一个亲身经历的人,不可能写出如此入魂的感受。你可能在其它地方已看到过,以此作为结尾:
他有天坐在上海市中心的健身房里,发现对面是家整容医院,主打削骨那种,出来的顾客一个个都包着头。进去闲逛,发现医院里所有人都在刷小红薯。这时突然意识到,是他筛选出来的内容塑造了这些人的审美,这些人又按照他所灌输的东西,开始改造自己的脸。
那一刻,他感觉自己像上帝。他说流量是可以人工控制的。你的情绪是他们想吸的血。如何让全民中毒,平台有全自动模型。
你是个新人,发帖很快能得到互动回馈。这让你获得一些满足感,哇,这么容易就有人回应我,说不定我认真做也可以当网红。这一方面是平台会给新人流量,另一方面你怎么知道那些点赞背后是真人呢。工程师说着,露出了暧昧的微笑。
在你刚有所幻想时,平台会立刻甩你一耳光,开始压流量,让你产生焦虑。咦,怎么没人点赞了,怎么没人看了。人在这种时刻会产生自恋的受损,进而自我攻击,觉得恐惧,我是不是很平凡,是不是没人在意我?
但你已品尝过被注视的滋味,你自然会更努力去揣摩别人想看什么,努力创作更有流量的内容。所以我们总能看到骇人听闻的题目,连狗路过都想戳进去看一眼。
算法工程师还会跟创作者开会,目的不是帮助对方,而是想了解软肋,想知道怎么让对方更焦虑。焦虑是最好的生产利器。他们希望用户每个小时都处于创作的焦虑中,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数据和内容进来。
所以你有没有发现,经常发帖的人,总是24小时虎视眈眈寻找着素材,无论吃饭旅行,永远都在构思,永远活在渴望被关注,表演,以及竞争之中,把生命的所有时刻都商品化了。
创作者焦虑,用户也别闲着。平台刻意让大家看到一堆有钱的网红。名车,别墅,豪华的生活,让你幻想。若我也是网红,那我也能过上这样的生活。这种人永远是创作者后备役。
算法平台成功的关键,就是把所有人都驯化成绩效社会的奴隶。自我剥削永远比他人剥削来得更有效率,我们时刻处心积虑。信息流占据一切,成为所有人的副业。
你永远活在无声的指令中:你必须获得成功,你有义务过得更好。这牢牢的精神枷锁既来自“自我实现”的信条,也要自对成功的无上崇拜。
用户们是受害者,也是施暴者,我们彼此竞争,也共同营造虚假美好的景象。哪怕你不打算创作,仅仅只是浏览,永无休止的信息量,回音壁式的牢笼,已是一种精神暴力,会让你疲惫,烦躁,窒息。
也许在这个时代,我们最该磨练出的,是一种隔绝网络的本能,只有强大的灵魂才能拥有宁静。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