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展会烧了过百万,线索呢?
几年前,我在某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负责市场部时,曾与企业顾问团队(来自华为背景)发生过一场分歧。
顾问团队极力建议企业多参加展会,尤其是地区性大型展会,认为这是提升品牌知名度的不二法门。他们的逻辑源自华为的成功经验:展会能集中曝光、接触高端客户、树立行业影响力。
而我却持相反意见。不是因为我不认可展会的价值,而是基于对中小企业现实的判断:以该企业当时的市场预算,根本支撑不起如此高频、高成本的展会投入。
我更坚信:品牌知名度的提升,靠的不是频繁参展,而是过硬的产品 + 长期持续的内容输出。
为什么我不推荐中小企业盲目参展?
说到底就一句话:展会是一项成本极高、转化周期长、回报极不确定的投入。
我们来粗略算一笔账:
一个54平方米的特装展位,基本成本包括:
展会场租
展台设计与搭建(木质结构居多)
物料设计与制作(宣传册、展板、易拉宝、礼品等)
样机运输与现场安装
人员差旅、餐饮、住宿
现场互动礼品、抽奖奖品等
全部加起来,轻松超过10万元。如果是100平方米以上的展位,总费用甚至可以在三四线城市买套房。
而这笔投入,往往只能换来4–5天的展示时间。展台一撤,几乎全部报废,无法复用,既不经济,也不环保。
展会转化率低的三大致命问题 + 避雷指南
哪怕你决定还是要参展,也一定要避开下面这三个最常见的“雷区”。
1. 展会类型没选对:品牌展 vs 获客展,完全不同
从功能上,展会可分为两类:
品牌型展会:如德国汉诺威展、西班牙 MWC、中东Gitex展、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进博会等。这类展会规模大、行业覆盖广、媒体曝光多,适合树立品牌形象、发布新品、接触政府或生态伙伴。
获客型展会:如中国电梯展、中东医疗展等垂直行业展。观众更精准,多是带着需求来的终端客户或渠道商,更容易产生直接商机。
品牌型+获客型兼之展会:如广交会,既有行业影响力,又有实质客户到场。
很多企业没想清楚自己要什么,盲目参加“大而全”的展会,结果展位上来的多是学者、同行、凑热闹的路人,真正有意向的客户寥寥无几。
避雷建议:
新市场开拓阶段,只参加垂直行业展。
先摸清当地竞争对手和代理商情况,再决定是否参展。
2. 展位位置没选对,设计也没突出
即便展会选对了,位置和设计不到位,也是白搭。
位置:尽量选主干道、入口处或知名企业附近,避免死角。
设计:视觉上要跳出来。如果展会现场是白灯光,你的展台主色也是白色,就极易被“淹没”。若企业VI色是绿、红、黄等亮色,反而更容易吸引眼球。
内容:少堆文字,多说人话。参考电梯广告——十几秒内讲清“我是谁、能帮你什么、为什么选我”。FAB(功能-优势-利益)法则永远不过时。
反面例子:展板文字多,且高于客户视线。



3. 销售转化环节根本没做
这是最致命的一点。
很多企业花了大价钱参展,收集了一堆名片,回去后直接扔给销售就以为完事了。结果销售打过去,对方不是“没需求”就是“不记得了”。
问题出在哪?
市场部没有做会后的客户回访与筛选,缺乏一套从线索到商机的培育流程。
避雷建议:
展后72小时内必须第一轮跟进;
先由市场部员工如SDR(销售开发代表)进行电话或邮件筛选,判断客户意向度;
只有符合“有需求、有预算、半年内有采购计划”的线索,才转给销售深度跟进;
其他线索进入内容培育流程,定期推送案例、白皮书等,保持温度。
结论:展会可以参加,但不必神话
展会在某些场景下依然有价值,比如:
新市场初探,快速见客户、看竞品;
垂直行业展中与代理商、集成商面对面洽谈。
但它绝不是“万金油”,更不是“品效合一”的捷径。
尤其是在预算有限的中小企业,与其盲目参展,不如把资源投向内容营销、SEO/SEM、线上会议等更可衡量、可持续的获客方式。
如果要参展,一定要做好前期的展会评估、中期的现场执行、后期的线索转化,三者缺一不可。
否则,你所付出的每一分钱,都可能只是在为一场“热闹”买单。
真正有效的营销,从来都不是“烧钱”,而是“用心”。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