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制内”到底有多少人员?这次“五普”说透了
1
2024年12月26日,以2023年为普查基点的“第五次经济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结果正式发布。这次经济普查揭示了各行业的从业人数,提供了关于中国就业市场的一系列重要数据和事实。
首先,2023年与2018年第四次经济普查可比口径的非农就业人口为60513.6万,比2018年增加了7600万,增幅达14.27%。这表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趋势仍在持续。
其次,2023年第二产业从业者人数为19381万,较2018年减少573.4万。其中,制造业从业者为12317.6万,增加了208.9万;而采矿业从业者则为476.6万,减少了127.9万;建筑业从业者为6079万,减少了680.4万。
第三产业从业者合计达到41132.4万,较2018年大幅增加8126.7万,成为城镇新增就业的主要来源。其中,以蓝领就业为主的服务业(如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住宿餐饮等)从业者人数为22011.5万,较2018年增加4273万;以白领就业为主的服务业(如IT、金融、房地产、租赁商务服务、卫生、教育、政府及事业单位等)从业者人数为19120.9万,增加3853.7万。
在非农就业的整体结构中,以蓝领为主的各行业从业人员超过4.1亿,占比超过68%。在服务业中,蓝领从业人员的数量已超过第二产业。
在各行业中,批发和零售业的从业人员达到13549.9万,超过制造业(12317.6万),成为中国目前就业人口最多的行业。该行业从2018年到2023年的从业人数增加了3098.2万,是绝对增量最大的行业。
在工业领域,7个具体行业的从业人数超过500万,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047.9万)、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813.6万)、通用设备制造业(796.2万)、金属制品业(765.1万)、非金属矿物制造业(712.1万)、专用设备制造业(615.4万)和汽车制造业(557.6万)。尽管电子工业是最大的工业门类,但汽车制造在工业就业中的排名仅为第七,其从业人数不足非农就业总数的1%。
2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8年到2023年,有13个工业行业的从业人数出现了减少,其中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纺织业的降幅超过10%。纺织业的从业人数净减少87.2万至384.5万,降幅达22.68%,反映出该行业正向东南亚等低人力成本国家转移的趋势。
在从业人数增长最多的五个行业中,均属于第三产业,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从业人数从2018年的1231.8万增加至2023年的1812万,增幅为47.1%。在法人单位中(排除个体工商户),该行业的从业人数为1700.3万,其中事业编人员126.3万,比2018年减少27.6万,显示出科研领域许多事业单位正在向企业化转型。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法人单位从业人数为1506.7万,比2018年末增长51.4%。然而,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的从业人数则从174.7万下降至157.5万,减少了9.85%,反映出传统广电行业的衰退。
互联网及相关服务的从业人数从144.3万增长至242.2万,增幅高达67.84%。然而,互联网领域的整体从业人员仅占全部非农就业人口的千分之四,显示出“互联网大厂”的故事与99%以上的中国人并无直接关联。
绝大多数IT服务就业集中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该行业的统计口径较宽泛,涵盖软件、游戏、技术服务,以及泛互联网的MCN、直播、咨询、代运营、数据服务等。该行业的法人单位从业人数从676.2万增长至1107.1万,增量达到430.9万,增幅为63.72%。从事这一行业的就业人口相当于汽车工业的两倍。
金融行业的从业人数显著下降,从1818万降至1235.5万,降幅为32.04%。金融业在各行业中的排名也从2018年的第9位下降至第14位。在金融从业人员中,以银行为主的货币金融服务从业人数微增0.7万至415.5万,增幅为0.17%;而以券商、基金为主的资本市场服务从业人数从67.3万增长5.9万至73.2万,增幅为8.77%。包括PE、VC在内的其他金融业从业人数从28万减少至17.1万,降幅达39%。受此影响,银行、证券、基金、投资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合计从510.1万减少至505.8万,占全国非农就业的比例为千分之八点四。
在金融从业人员中,保险从业者数量依然最多。与2018年的1305万相比,2023年保险从业人数减少至729.8万,降幅高达44.2%。这一变化可能与保险市场在激烈竞争下的出清有关,也可能是统计口径的调整所致。
房地产行业的就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房地产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数为1439.8万,较2018年增长176.3万,但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的人员却从371.5万减少至271.3万,降幅达26.97%。相对而言,物业管理的从业人数从636.9万增加至854.3万,增长了34%;房地产租赁经营的人员从85.9万增长至120.3万,增幅为40%;房地产中介的从业人数也从158.3万增加至186.7万,增长了18%。
这些数据显示,房地产整体已进入存量市场阶段。
3
在狭义的“体制内”范畴中,即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不包括国有企业)岗位,主要分布在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六个行业。2023年,这六个行业的就业总数为7439.5万,比2018年增加1132.7万。
在上述六个行业中,“体制内”人员数量为6214.4万,比2018年增加836.1万。这六个行业“体制内”人员五年的增量,已超过银行、证券、基金、投资、互联网等行业从业人员数量的总和。
从2018年到2023年,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政府及准政府机关)的从业人数从2508.7万增加至2781.1万,增长272.4万;教育行业人员从2230.5万增加至2677万,其中体制内人员从1869.3万增加至2241.1万;卫生从业人员从1147.8万增加至1461.9万,其中体制内人员从916.9万增加至1110.8万。公务员、公立医院医生和公立学校教师的总人数为6133万,占非农就业的10.13%。
4
如果跟2023年的数据做一个对比,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第一,近年来各地财政过紧日子,压缩了一些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但工作人员数量不减反增。
第二,国企提供的增量就业岗位,比较有限,批发和零售业的从业人员是中国目前就业人口最多的行业。
第三,“互联网大厂”的故事与99%以上的中国人并无直接关联。
当然了,这些里面是没有包含临时工的。如果国内把临时工也算上的话,“体制内”工作的人数占比就业总人数应该是15%到20%之间。
如果真的要求这些人起带头作用,努力生孩子,那么人口出生率减少的问题,还真有可能解决。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