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跃升·共荣——从2025中国外贸半年报解读进出口供应链新格局
7月14日,海关总署发布2025年中国外贸半年报:上半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1.79万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出口13万亿元,首次在半年度突破13万亿元大关,增长7.2%;进口8.79万亿元,降幅收窄至2.7%。在全球需求放缓、贸易壁垒抬头的背景下,这一“成绩单”不仅折射出中国经济的韧性,更勾勒出一条正在加速重构的进出口供应链新版图。
一、总量稳:供应链“基本盘”牢而不破
2.9%的增速虽看似温和,却在两大压力下显得尤为可贵:
- 外部摩擦:美国“对等关税”波及多国,东亚产业链普遍承压;
- 内部转型:传统加工贸易比重下降,高附加值环节亟待补位。
海关数据显示,5、6两月出口、进口双双回升,单月增速逐月加快。这得益于供应链缓冲垫的迅速增厚:
1. 库存前置。港口数据显示,华东主要港口4-6月集装箱空箱回流速度同比下降6%,显示出口商提前备货、锁箱,减少舱位波动。
2. 市场多元。对东盟进出口增长9.6%,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占比升至51.8%,形成对美欧市场的有效对冲。
二、结构优:供应链“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半年报中,机电产品出口7.8万亿元,占比60%,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新三样”合计增长12.7%。这意味着中国供应链正从“成本中心”转向“创新中心”:
- 上游研发:半导体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增速达两位数,支撑国产替代;
- 下游品牌:新能源汽车出口85.5万辆,同比增长64.6%,带动海外售后、金融、充电网络“整链出海”。
三、主体活:供应链“毛细血管”更加健壮
- 企业数量:有实绩的外贸企业达62.8万家,首次突破60万,民营企业占比近九成,贡献57.1%的进出口额;
- 数字渗透:跨境B2B平台数据显示,中小卖家通过“拼箱出海+海外仓”模式,将物流成本降低10%-15%,交付时效提升20%。
四、通道畅:供应链“骨架网络”多式联运
- 陆向:中欧班列上半年开行9600列,西安、重庆、成都等枢纽港“铁路快通”模式覆盖率达90%,平均通关时间缩短至6小时;
- 海向:上海港新增3条美西快航、2条东南亚支线,宁波舟山港“船边直提”比例升至35%,缓解塞港风险;
- 空向:鄂州花湖机场开通至芝加哥、法兰克福全货机航线,高端电子料件实现“次日达”。
2.9%的增速,是中国进出口供应链在全球风浪中“稳舵、换挡、加油门”的结果。当韧性成为新的比较优势,中国外贸正在书写一条从“世界工厂”到“世界枢纽”的升级之路——它不仅把商品送出去,更把标准、服务与可持续方案带向全球。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