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重大的信号已经出现,温和再通胀策略看来已被采纳
一个重大的信号已经出现。
最近有两个涨价消息比较醒目:
1.农业部:将全国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目标从4100万头调整为3900万头。直白点就是猪肉产能会减少,猪肉要涨价了。
2.发改委:3月4号起国内汽油、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125元、120元。而今年以来已经上调了3次,累计幅度已经分别达到了475元、460元。
两项最大的生活必需项将步入持续涨价的趋势。
要知道油价和猪肉价格可是2023年拖累CPI的最大两项,现在政策的突然转向其实是一步明棋。
我们先说说CPI是什么,简单来说CPI就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变化可以反映出通货膨胀水平,也就是通胀率。简单理解,CPI是负的往往意味着经济在通缩,是正的大概率意味着在通胀。一般来说,维持2%-3%是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也叫温和通胀。
而我们的CPI最近半年一直在0以下,背后代表的就是居民消费的不振,而消费的不振又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企业问题,尤其通缩趋势比通胀更可怕。
所以在这次两会上政府报告提出,今年的CPI目标要达到3%,大力提振居民的消费,让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说得很好,但是,怎么提振呢?
要知道,现在好像整个社会都在说:兜里没钱了,消费不动啦。
既然如此,那政府只能放大招了。
你可以不买房、不买车,但你总不能不吃肉、不加油吧。
于是,涨价促消费就变成了是一种可行的道路(是不是有点像2015年房地产涨价去库存的套路?)
而高层想要的可能还要更深一步。
就是被很多经济学家称为当前中国经济走出困境的唯一办法:温和再通胀。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我们过去的货币政策大水漫灌,M2增长速度每年都超过10%,但是与生活相关的各类必需品的价格却没有明显上涨(就在于经济通胀被结构化了)直白点就是房子和基建吸收了大部分的水,成为了蓄水池。
但是这种结构性蓄水,再加上我国债务推动经济的模式,就形成了天量滚积的房企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
因此现在提温和再通胀,本质就是通过“钱”的贬值让债务变的不值钱,但是又不能像以前那样大水漫溉,所以要通过抬升整体物价的方式来消化债务(也就是通胀的平衡化),但是只会维持一个温和的量,3%,不会让通胀来的太猛烈,但是持续时间会非常久,俗称温水煮青蛙。
但仅仅是这3%的通胀,就足够让地方上100万亿的显隐性债务在10-15年左右的时间内就充分稀释。
而这也将会带来诸多的影响,我们提一提最重要的两点:
1、首先就是固定利率下的债务体系会面临重构。
债务会被逐步稀释。而那些在银行有大量存款的人将会成为最大的受损方。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姑1998年的时候按揭买了一套房子,那时候她一个月才挣1000出头,还款300压力就大的不行,但是到今天她现在每月也只要还几百块“巨款”,这就是通胀对债务的稀释。
而与之对应的,那些三十年前把一万块存入银行的人,现在可能也欲哭无泪。
2、然后就是会重塑产业链格局。
全面温和的再通胀必然是代表着居民支出的不断提高,这也是我国政府“提振内需”的核心,就是让你多花钱。而需求所带来的通胀会让新的C端和近C端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产业链利润会更加从上游和最终端向中下游集聚。
举个例子,拿猪肉行业来说,会让养殖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而由于整猪产量的减少,意味着养殖企业在整个产业链里会有更大的话语权,对上游的饲料和下游的屠宰零售都会更强势,因此利润会从饲料和屠宰零售两端向中间聚集。其他产业也是如此。
为防走失,也请各位顺手关注一下小号“马江博的趋势研究”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