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十五五”献一计|温州如何“职”引未来新方向
安居乐业,关键在“业”。有一份好工作,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往往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希望。
温州一直高度重视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近年来,更是聚力职业友好型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实施一揽子举措,畅通就业、创业、乐业全链路,助力更多青年实现人生有梦到温州、安居乐业在温州。2024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7万人;引育大学生、技能人才达21.3万人。
但“高质量充分就业”衡量的不仅仅是总量,很大程度上也在考验结构。如何让更多人找到心仪的工作,也让更多企业和单位找到心仪的人?在温州工作,就业者还有哪些诉求和期待?正在开展的“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把“乐业温州”摆在重要位置,市委政研室、市发展改革委日前联合本报发起调查问卷和调研访问,探寻温州成为乐业热土的有效路径。
6月30日,温州国际青年创业园挂牌成立。
“招聘桌”两边的冷与热
7月上旬结束的一场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人才网络招聘会上,33家用人单位发布了385个岗位信息。一个月来,高校毕业生及各类求职者浏览页面2883人次,投递简历209份。来自“招聘桌”两边的热情,擦出了不少火花。
但也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在一些求才者与求职者各自的视角里,岗位是丰裕亦或稀缺,似乎成了“悖论”。
一位药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刘同学对12个意向岗位投递了简历,但回应寥寥,“要么待遇不满意,要么条件不满足,高不成低不就……”道出了一些求职者共同的无奈。
而事情的另一面是,温州莫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代祥松感到苦恼——工艺研发经理招了近一年还空缺。浙江清大视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尹石琦直言“即插即用”的医械生产管理、技术蓝领挺难找,于是“从省外招聘把人带回,也算为温州招引人才了。”
“求职者喊难、企业叫缺”在上周发布的“问计于民”调查结果中也有明显体现:27.8%的调查对象认为“岗位数量不足”,21.6%的调查对象表示“专业不匹配”,这两大痛点在“您认为当前就业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的6个选项中高居榜首,合计占比近半。
渴望懂专业又懂市场的人
一张“招聘桌”的两边为何难以双向奔赴?从调研结果看,背后的原因是复杂而多元的。
在温州眼视光国际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张晓铭看来,企业最头痛的往往是新兴产业的综合性人才。以“中国眼谷”为例,平台企业的前沿领域往往有“国家队”支撑,不缺顶级科学家,生产一线也有充足的应届生,但既懂专业又懂市场的工程师和营销人员就比较难找。
温州市润基精密陶瓷件有限公司负责人的苦恼则是:在鹿城区山福镇等地区开出月薪开到近1万元,想招35周岁以下的数控操作工,可如今车间里的主力军仍是45岁以上的师傅,年轻人宁可跑“滴滴”、送外卖也不愿进厂。就业观念转变与产业转型“不同频”,使这样的情况在鞋业、服装、光学等传统企业比较常见。
“这个和我心目中的岗位不一样。”经过重重面试才坐上网络管理员工位的林全达(化名)仅半小时便起“离意”。“很多同龄人也是类似情况:比起薪资更看重工作与兴趣能力的契合度,选择‘慢就业’‘缓就业’才能更好地找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林全达说。
“企业选择渠道往往结合自身特点需求,传统制造业更倾向于线下市场筛选一线工人,高新技术企业更多借助线上平台。两种模式的信息互通效率与精准度仍有提升空间:求职者可能没法马上得到理想反馈;部分职位描述与实际可能存在差异;企业可能收到不太匹配的简历。”市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陈思说。
问卷发出后,很多网友积极留言。人才供需错配、就业观念冲突、招聘信息不透明、教产需求脱钩、政策扶持覆盖率不足……多层次、多类型的现况交织成一种共同的渴望:“招聘桌”的两边期待更加充分而精准的“资源匹配”和“信息对称”。
系统破解结构性矛盾
破解青年就业创业的结构性难题,打造“近悦远来”的乐业生态,各方正凝聚共识、汇聚合力,精准回应他们对环境、成长与价值的渴求。
市发展改革相关处室负责人认为,打通教科人一体化通道是关键“加速器”,当务之急是协同育人成效。这方面有一些可借鉴的样本:温州7所技工院校十年为社会输送10万技能人才;5所在温高职院校与119家企业开办102个订单班培养急需技能人才;各地加快推动企地合作整合零散培训资源,如乐清依托正泰集团建立智能电气技能人才培训中心,首期培训课招到正泰产业链上下游19家企业的130余名学员,计划年内培训高低压电气装配工1500余人,辐射浙江地区智能电气产业集群……
市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陈思表示,政府服务部门正持续思考探索如何打破公益性与商业性、线上与线下等各类招聘平台间的壁垒,促进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让人才资源流动更顺畅、配置更优化,让各类社会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就业和发展大局。
如何加速输送市场急需的人才,企业与院校正在合力破壁。“理论学习+任务模拟强基础,车间实操+产品拆装练硬功……”天正电气在数字化技术加速推进智能制造转型的背景下,着力提升新老员工技能以跟上发展步伐,年轻员工与老员工通力合作,通过密集培训与资深专家集中授课,将所思所学用实践验证,提速融入生产岗位。
各地“技能夜校”正在努力吸引高学历群体。温州技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共举办9期1066人次,培训对象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超80%,本科、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约四成。
“创业兴,则就业旺、城市活。”北京源大智库负责人华芝认为,要在温州独特的产业土壤上,实现高科技引领与大众创业的“高低兼顾”,“关键在于降低门槛、包容失败、精准扶持。”“风险可承受”才能吸引更多人成为岗位的“创造者”,进一步汇聚人流、拉动消费、激活城市整体活力。
“问计于民”线上发布一周以来,万余网友关注这个话题。“建立就业服务公益协会,定期开展针对不同人群的讲座”“建立劳动资源共享机制,有效协调劳动力资源互调互助”“支持利用我市闲置厂房或校舍打造青年创业社区”“对就业弱势群体开展就业价值观和就业技能公益培训”……来自各方充满智慧和温度的建言献策,助力这座城市勾勒出更加完善、更具活力的乐业新图景。
供稿: 温州日报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