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豪掷24亿抢人大战OpenAI!AI圈“四国演义”终见分晓,赢家竟是它?
最近科技圈最热闹的事,莫过于AI编程赛道上演的一场“四国杀”——OpenAI、谷歌、Windsurf和Cognition AI四方角力,剧情反转比电视剧还精彩。最终谷歌以24亿“截胡”核心团队,成了最大赢家。今天就用大白话给大家捋捋这事儿的来龙去脉。
先看时间线:这场“争夺战”3个月就尘埃落定
- 5月:OpenAI先出手
5月6日,OpenAI和Windsurf敲定收购,打算花30亿美元把这家公司拿下。当时大家都以为这事儿板上钉钉了,毕竟30亿可不是小数目。月底OpenAI还顺手收了另一家叫io products的公司,看起来势头很猛。
- 7月11日:谷歌突然“截胡”
谁也没想到,才过两个月,OpenAI和Windsurf的收购就黄了。更绝的是,同一天谷歌DeepMind团队宣布:花24亿挖走了Windsurf的CEO和核心技术团队,还拿到了技术非独占许可。简单说就是——谷歌只要“人”和“技术使用权”,把Windsurf剩下的空壳公司和几百名员工留下了。
- 7月14日:Cognition AI“接盘”
眼看Windsurf剩下的资产和员工没着落,Cognition AI站了出来,宣布收购Windsurf的剩余部分(包括IP、产品、品牌和团队),把这几百名员工都收编了,还打算把技术整合到自家编程工具Devin里。
被疯抢的Windsurf:到底是家什么公司?
可能有人会问:Windsurf到底有啥本事,能让OpenAI和谷歌抢着要?
其实这家公司才4岁,路子却很“野”。2021年成立时叫Exafunction,一开始做的是GPU优化(简单说就是让AI运算更快)。但创始人Varun Mohan特别会“追风口”,几年里三次调整方向:
- 从“底层技术优化”转到“AI编程工具”
- 中途还用过Codeium这个名字,最后定名为Windsurf(意思是“在技术浪潮里乘风破浪”)
- 最终做出了能和程序员“搭档写代码”的AI工具——不仅能给建议,还能直接写代码、调bug、部署程序
简单说,它的核心能力就是“让AI帮人高效写代码”,这正是当下AI圈最缺的“硬实力”,自然成了香饽饽。
谷歌为什么能赢?OpenAI又输在哪?
这场争夺战里,谷歌能“后来居上”,和两家公司的“需求”以及一个关键变量——微软,都有关系。
谷歌:缺的就是“能动手写代码的AI”
谷歌最近一直在推自己的大模型Gemini,想让它能做更多实际工作。但之前的AI大多只能“给建议”,比如“这里可以用循环语句”,却不能自己动手写完整个程序。而Windsurf的核心技术(比如Cascade agent系统)正好能补上这个缺口——让Gemini从“嘴炮”变成“实干家”,直接写代码、调程序。
更关键的是,谷歌花24亿只挖核心团队,比OpenAI的30亿收购价更“划算”,还避开了整合几百人团队的麻烦,相当于“花更少的钱,拿到最想要的核心资产”。
OpenAI:被微软“间接搅黄”
OpenAI原本想收购Windsurf,是为了补自己的“短板”——它有强大的模型(比如GPT),但没有自己的开发工具平台。大家常用的Copilot是微软主导的,要是能拿下Windsurf,就能有自己的“地盘”。
但问题出在微软身上。微软是OpenAI的主要投资方,而且两家签了协议:微软能访问OpenAI收购的技术。Windsurf一听就慌了——要是被OpenAI收购,自己的核心技术可能会落到微软手里。而微软已经有了Copilot,再加上Windsurf的技术,等于垄断AI编程市场,Windsurf团队肯定不愿意。最后收购只能告吹。
Cognition AI:捡漏的“补锅侠”
谷歌只带走核心团队后,Windsurf剩下的几百名员工和资产成了“烫手山芋”。这时候Cognition AI站出来接手了,相当于“收拾残局”。
这家公司大家可能不太熟,它是由三位华人创始人(Scott Wu、Steven Hao、Walden Yan)创办的,主打AI编程工具Devin。这次收购对它来说是“低成本扩编”——既拿到了Windsurf的产品、品牌,又收了几百名有经验的员工,说不定能快速壮大。
有人说它是“捡便宜”,但能在混乱中接手、稳住团队,其实是很有魄力的操作。
最后聊聊:这场争夺战背后的启示
这场“四国杀”看起来是几家公司的博弈,其实藏着AI行业的生存逻辑:
- 人才比公司壳子更重要
谷歌宁愿花24亿挖人,也不买整个公司,说明在AI领域,核心技术团队才是“硬通货”。
- 巨头关系太复杂,小企业要选对“靠山”
Windsurf因为担心被微软“拿捏”,放弃了OpenAI的30亿收购,说明小企业和巨头合作时,得先想清楚“自己的核心利益能不能保住”。
- AI竞争的核心:从“能说”到“能做”
不管是谷歌抢团队,还是OpenAI想收购,本质都是在抢“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未来AI拼的不是“模型多厉害”,而是“能帮人干成多少事”。
目前Windsurf的员工有了新归宿,谷歌拿到了核心团队,Cognition AI多了一批资产。至于最后谁能笑到最后,还得看这些技术能不能真正落地。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争夺战只是AI行业竞争的一个缩影——接下来,类似的“抢人”“抢技术”大戏只会越来越多。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